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形状 >> 学好初一上册语文,你不得不知道的文学典故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人和事都会涉及到典故,如果能对相应的典故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课文。初一上册语文书里有哪些需要我们掌握的典故呢?笔者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了解这些典故,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习课文。
一、碣石山
曹操东临碣石初一上册语文书,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选入了曹操《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登临碣石山所写,诗的第一句就是“东临碣石”。按我们学诗的经验,诗人每每登山写诗,都是在名山大川。那么,碣石山有什么名气呢?曹操为什么要在碣石山写诗呢?
根据考古证实,碣石山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米,山虽不高,却是渤海近岸最高峰,观赏大海的绝佳之地。登临仙台顶(距海15公里),俯瞰大海,从滦河口到秦皇岛港,西起滦河入海口,东至山海关秦皇岛港,山海之间同样15公里的大陆,静卧脚下。大海茫茫无边,天海一体,确是“碣石观海”圣地。
秦始皇碣石山求仙碣石山先后有很多帝王(有统计为9位)登临,成为历史名山。帝王登碣石山原因何在?首先跟秦始皇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秦朝的国土向东一直延伸到大海,其丰功伟绩震古烁今,公元前年,他亲临碣石山,勒石记功,并求长生不老,江山万代。他令人刻下《碣石门辞》,赞颂统一中国的历史奇功。
秦始皇登碣石求仙之后,大大提高了碣石山的知名度,增加山的神秘。之后许多帝王效仿他,也想通过祭拜碣石来展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求江山千秋万代。
公元前年,取得了战胜匈奴的伟大功绩的汉武帝“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并在山顶修建“汉武台”祈仙求神。因此,仙台顶又名汉武台。
公元年,即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领兵东征乌桓凯旋,由辽西走廊返回,途经碣石。他留下著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就是其中的一篇。
此后,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文成帝,隋炀帝,唐太宗都登临过碣石山。伟人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中“东临碣石有遗篇”一句也谈到了碣石山。
二、子规啼血
望帝杜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选入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地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这一典故常用以形
李白在诗中运用“子规啼血”的典故,意在表达送别友人的悲苦、哀怨的心情。
三、谢道韫
谢道韫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中有一则文言短文——《咏雪》,该文记录有古代才女谢道韫的事迹。谢道韫是谁呢?很多人会感到陌生。
谢道韫东晋时期女诗人,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齐名。嫁给书圣王羲之次子王凝之。“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故事表现出她的才华,人称“咏絮之才”,在《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四、李龟年
李龟年前半期课外古诗词诵读中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李龟年是唐朝音乐家,被后人誉为“唐代乐圣”。很巧的是,西汉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也姓李,就是李延年。同样姓李,生活在不同时代,同样是音乐家,不知道两人是否是同宗同脉。
五、一字千金
第22课寓言四则中有则文言短文《穿井得一人》。这则短文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与《吕氏春秋》有关的,还有一个“一字千金”的典故。《吕氏春秋》成书后,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非常有价值,为了能让更多人知晓这部书。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来。“一字千金”后来形容诗文的价值极高,以表示对文辞的赞美。
了解文学典故,会让语文学习更有趣味性。同时,也能增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对学好语文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