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百年匠人丨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里讲诚

发布时间:2023/3/4 15:12:39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早已根植于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其中,“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立事的基石。“诚”即诚实,诚心诚意,不撒谎,不欺诈,说真话,做真事;“信”指讲信用,遵守诺言,不违约。在古今中外的史册中,留下很多关于诚信的言论、典故和感人故事。

今天,百年匠人就带大家访古穿今,共同学习《弟子规》里的诚信文化。

《弟子规》是清代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原名《训蒙文》。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全文总计句,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其目的是在于培养人良好的行为习惯、诚敬的态度,形成仁爱的人格。

《弟子规》虽说是一部蒙学经典,但并不只是给小孩子看的。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以上内容节选自《弟子规》“信”篇)

何为“信”?

《弟子规》之言“信”,在内诚外信之上,有许多内容上的拓展,却又以通俗易懂的韵文形式表达出来,虽文字精炼,但蕴含的人生道理很多,读起来让人受益匪浅。

1.言出必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开口说话,必是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怎么可以呢!

保持诚信的美德比什么都可贵,不开口则已,只要一开口做承诺,就必须认真地去兑现。如果是做不到或者没有把握的事情,就不要轻易答应别人;如果一直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最终失去的是别人的信任,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2.言必有益——“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弟子规》之“信”的另一深意是:言必有益,而非有害。粗俗不堪的话不要说,有损自己的形象;不明真相,谣言八卦不要传;诈言妄语、秽污之词等,于你于他于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一定要戒除。

现在网络上包括现实社会中,一个事情未出真相前,会有很多谣言乱飞。有些人为了私人利益,大肆传播虚假言论。尤其是青少年,涉世未深、定力不够,很容易就会被网络上这些不良信息或言论所影响,从而走上歧途。

3.信之养德——“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向别人学习,提升自己。看到别人的短处或缺点时,对照自己看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是孔子对青年学子的教诲言论集,《弟子规》是青年学子的教育规范。所谓“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即是《论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4.忠言逆耳——“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如果只喜欢听好听的话,对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就恼怒的话,就没有人给自己建议了,那就很难再进步。只有听到赞美能自我反省,听到批评能改正错误,才能结交到正直、诚实的人。

5.不要明知故犯——“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要看你所犯的错误是有心还是无意。若是无心所犯,并及时改正,别人会原谅你。倘若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还去做,那这个错误就变成罪过了。如果此时再颠倒黑白,加以掩饰,就是错上加错,别人怎么会原谅呢?

6.”言必守信——“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此句话出自《弟子规》“谨”篇,是讲向他人借用物品,使用好了之后要及时归还,日后还有需要,再次借用就不会有困难。守信用就体现在此,正因为有了信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有了保障。

明朝的宋濂很喜欢读书,有一次向人家借书,并约定时间归还。到了约定日期,刚好下起大雪,主人心想宋濂不可能来了,但是宋濂却还是冒着大雪赶来还书,这份信用让主人非常感动,告诉宋濂日后可随时来看书,也不会限定归还时间。宋濂的故事告诉我们:信用是做出来的,而且人人都能践行,这与年龄是无关的。要赢得人家的信任,一定是从自己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开始的,自己的态度决定了人家对我们的态度。

《弟子规》中的“信”,并不单单只是教我们守信用,兑承诺。“信”一词还包罗万象,它教我们忠于内心、信于他人、习于学问;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品格、做事的态度和一个人的信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让我们共同践行这一美德,延续中华文化的传承!

百年匠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8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