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进德修身真学问,知行不一枉读书

发布时间:2023/2/27 20:26:49   
北京知名皮炎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96744.html

*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十四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5分钟)

07:18

第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读书志在圣贤。至少也要做一个君子。所以古人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而不是像我们现在很多人读书,目的为了赚钱,有一个好的前程,生活有所着落,这样读书的目的就偏颇了。如果我们读很多书,但是做事思想言行都不正,这个书就白读了。

我们经常说,现在社会培养了很多“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什么叫有知识没有文化呢?就是我们把“四书五经”,包括我们所学的课程都倒背如流,但是我们不能够把它落实在生活之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能够得一百分,但是我们吃饭的时候,还把白花花的大米、白面、馒头,都扔的到处都是,这就是“有知识没有文化”。不要认为自己读了很多书,官位很高,就有文化。可能我们的文化,还不如农村的老太太,因为她懂得惜福,她懂得节俭,虽然没有学了很多书本的知识,但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能够一一地落实,这个就叫有文化。

“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乖张”就是不循理,不符合情理,与人情道理都相背离。这样的人虽然有聪明智慧,但是这个聪明智慧,也不会对社会有利益。《弟子规》告诉我们“首孝弟,次谨信”,也就是说,先培养起对父母、兄弟的孝敬之心,然后才学习这些见闻。一个人没有德行,做事技巧却很高明,这个技巧反而给社会国家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说这个小偷,他偷的技术很高超,他技术越高超,对国家的危害就越大.

“心高气傲,博学无意。”博览群书,其实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结果我们学得越多、读得书越多,但是没有变得越谦虚,反而越来越瞧不起别人,越来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越来越不懂得尊敬人,我们学得再多,对自己的修身也毫无益处。

在《颜氏家训》中,有一段关于读书、求学目的的论述,特别值得我们现代的知识分子警觉。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陵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这段话写得很好,它提醒我们不要把“学儒”变成搞“儒学”,知与行不合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看到有人读了十几卷书之后,便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敌一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这样求学其实对自己并无益处,还不如不学。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利益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于社会。就如孔子,他到处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仁爱学说,目的并非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说能够为国君所用,造福更广大的人群,造福于社会。现在求学之人,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增长自身的才干,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什么是花果呢?讲论文章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力行才是春天的果实。可见,真正的学问是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经典,在生活中落实,使自己的德行,以及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能力有所提升,最基本的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把五伦关系处理好。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7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