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呼唤往昔赶秧趟原创

发布时间:2023/3/9 4:28:56   
北京皮肤病医院电话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05/9278663.html

文/携一缕云烟

绿满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故乡过去农村水稻种植分三季:早熟、中熟、晚熟。一般早熟晚熟较多,中熟较少,为的是多产粮食。早熟晚熟同一块田一年两茬,时值盛夏,一边收割,一边插秧,抢收抢种,俗称“双抢”。

双季稻种植,农历四月正是早熟水稻秧苗移栽插田最佳时机。农谚说:小满插秧正当家,芒种插秧普天下。

农村人知道,所有的庄稼都有适宜季节,赶时赶点势在必行。误了季节,减产歉收在所难免。形容双季晚熟稻的农谚:秋分不露头,割草喂老牛。

说来道去,季节不等人,农事抢着做。因此,诸多农活都要紧锣密鼓,不可懈怠,插秧“赶秧趟”,就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农田的活,事事桩桩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尤其插秧,双脚陷在泥田里,不但弯腰驼背,还要一步步倒退着行走。且插秧相对来说又是门技术活,有些农民不是插不好——一辈子不会插秧,就是插得慢——在一次次赶秧趟中被淘汰。最后村上集体里往往就会胜出一支专门为插秧而优选的插秧突击队。

何谓“赶秧趟”,就是脚下一块块整好待插的水田,眼前一个个摩拳擦掌的“秧师”,按序各自在水田两头用柳条“比尺”,确定行距位置,插牢线绳,一如奥运会上游泳比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行水道。到时候随着领头的秧师,一趟趟赶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掉队,不落伍。

插秧这种农田劳作,除了一些必要技术,实在是在严格考验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故乡长田一趟多半达三十丈距离,最长可达四五十丈之远。真要是农活紧,赶起秧趟来,就得要求秧师们头不抬,腰不直,一鼓作气,直到屁股撞上另一端的田埂。间歇时间,也就是移动线绳,掉头起趟,跑跑田埂的工夫。赶趟间,只见一个个秧师,左手娴熟捋着秧苗,右手食指、中指密切配合,夹紧秧苗不深不浅的插入水田的泥土里。满田只听得鱼儿吞水一样啧啧有声,循序渐进,有章有法。妇女们集中薅拔秧苗。一些不会插秧的男人,帮着秧师们打打下手,挑运秧苗,再将秧苗一把把均匀的散布田间,保障供给。

每每插秧季节,常听大人们说起村上有位章姓前辈插秧技术远近闻名,可谓一流。他插秧往往不用线绳,赶秧趟时,将一把秧苗搁在自己的后脖颈上,任它长田一趟几十丈远的距离,心不慌,手不乱,从从容容的第一个插到头,脖颈上的秧苗依然没有滑落。且插成的秧苗,棵棵匀称,行行线直,不曲不拱。

一次乡社工作组成员下乡视察,主要是落实村村“棵大密植”事宜。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袁公的杂交水稻,也没有后来的化肥,要想高产,适当的密植还是比较科学的。一群人来到我们村,正好看到章秧师的“杰作”,有人马上把他叫上田埂,批评道:你这不符合“棵大密植”,株距远了。结果拿尺子一量,与要求分毫不差。只是他的秧行走的是直线,看上去一行行白花花的水道,显得宽敞而已。

过去庄稼人寸步不离田间地头——所谓: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因此,农田里的样样农活,就是考察一个男人农耕优劣的水准。小伙子找对象娶老婆,媒人穿针引线,未来丈人会严格审核。

审核内容不外乎:你们全村土地几百亩,高产中产低产田的比例如何,劳动力多少个,犁田打耙可熟练,泡稻撒种可在行,插秧一天能插几亩等。据悉我们村一个壮小伙去隔壁村相亲,诸事敲定,就是卡在这一关上,弄得前功尽弃。“丈人”的一席问,问得他结结巴巴,似对非对,以失败告终。结果被邻村的一个小伙子后来居上,轻松摘冠,赢得老丈人一家人的青睐,他也就不折不扣的成了准女婿。

时代不同了,农业机械化,农民耕种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的辛苦劳作了。

呼唤往昔,不过是不忘那些年代农村人的生产方式,生存能力,不忘农民时时刻刻对脚下这一片土地的痴情与热爱。

人勤地不懒。“赶秧趟”的场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8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