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细说古人为何把贬谪称之为左迁

发布时间:2023/4/22 20:28:42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唐代诗人李白为王昌龄写过这么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官后,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王昌龄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从中可以看出,“左迁”和贬谪都有降职的意思,指官员由高职调任低职。

“左迁”这个词来自于《汉书·周昌传》:

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柰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师古曰:“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佗皆类此。”

“左迁”中的“迁”字,《说文解字》释为:“登也。”其基本意义是“由低处到高处”、“上升”,《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其中的“迁”字正是用的这一意义。

后来“迁”字用于官场中官员调动职务,由于受“登升”义的影响,一般也是指升官,例如《管子·禁藏》“夏赏五德,满爵禄,迁官位,礼孝悌,复贤力,所以劝功也”,《史记·张丞相列传》“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两例中的“迁”字都是指升官。

古籍中若要说调职或降职,则用“徙”字。“迁”与“徙”在《史记》《汉书》等早期典籍中分用甚为明显,例如两书在记载石庆由太子傅升任御史大夫一事时,分别称作“迁为御史大夫”、“迁御史大夫”。

而记载石奋由太子傅降职为诸侯相时,则均称作“徙奋为诸侯相”。这种“迁”、“徙”分用的情况延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后世虽然出现混用的现象,但也主要限于“调职”的意义。

“左”字的情况稍稍简单些。原来古人尊崇右首,所以视右首为尊贵的地位,而视左首为低卑的地位。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位在廉颇之右”,意思就是地位在廉颇之上;同书《魏其武安侯列传》“诸士在己之左”,意思就是诸士的地位在自己之下。

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

不过,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由多民族、各地域的文化汇聚而成,“左”“右”孰尊,古今有别,情形各异。近代的以“左”为尊,主要是明清以来形成的。

而左迁这个词出自《汉书·周昌传》。而在汉朝,情况刚和相反,贵右贱左。这样就不难解释左迁为什么是遭贬谪意思了。

从“左迁”一词内部构成的语素意义来看,一方面由“迁”字体现“升迁”的意思,另一方面又由“左”字体现“往下位”的意思,若单纯从字面上解释“左迁”,就应理解为“往下位升迁”。

那么,“左迁”一词又是怎样产生并沿用到后世的呢?我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左迁”的出现是出于修辞上委婉的需要。古人在与人交往时,常常顾及对方的颜面与感受,尽力避免使对方处于难堪的境地。因而在言及对方降职时一般不会当面用上“徙”字,而改用一个“迁”字则要委婉得多。

但降职毕竟是降职,单用“迁”字显然与事实不符,对方不仅难以接受,反而会认为是意含嘲弄,于是又在“迁”字之前加上一个“左”字来加以限制,表示虽则为“迁”,但是“往下位升迁”,委婉地表示这其实是降职。

例如《史记》、《汉书》叙述汉高祖想让周昌去辅佐自己的爱子赵王如意,于是将周昌由御史大夫降任为赵相,两书在记载此事时分别说成“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由此看来,“左迁”一词饱含着委婉的修辞色彩。

其二,“左迁”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区别与强调的意义前文说到古汉语中“迁”字主要表示升职,后来又可以表示调职,“徙”字主要表示降职,也可以表示调职,这样在需要明确表示降职时,用“左迁”的效果不仅好于“迁”,而且也要好于“徙”。

例如《汉书·朱博传》载朱博“迁为大司农,岁余,坐小法,左迁犍为太守”,即便读者不了解太守与大司农的官阶高低,也能根据“左迁”一词来判断朱博是降了职。显然,“左迁”表义上的明确性优于“迁”、“徙”,更何况它还含有委婉的感情色彩呢。

其三,“左迁”的双音节形式符合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汉语的词汇是逐步向着双音化的方向发展的,尽管大规模地产生双音词是在语音明显简化了的宋代之后,但宋代之前词汇的双音化也在缓慢地向前推进。

“左迁”产生于西汉,可说是汉语中较早出现的双音词,再加上它的平仄相配的语音形式又较能体现汉语的音声美,因而它能顺利地流行于后世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5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