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知识清单

发布时间:2023/10/23 17:14:58   
吉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805.html

部编版六下古诗词诵读专题复习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知识点:借助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古诗概述

这首诗选自《诗经·小雅》,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薇,薇菜,植物名。这段节选描写了戍边战士在还乡路上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艰苦,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二、理解词语

①昔:从前,指出征时。

②往:指当初去从军。

③依依:形容柳丝轻轻随风摇曳的样子。

④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⑤雨雪:指下雪。

⑥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⑦迟迟:迟缓的样子。

⑧载:则,又。

⑨莫:没有人。

三、了解诗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行走缓慢,又渴又饿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人知!诗歌鉴赏

四、诗词鉴赏

这首诗主要写一位远征战士在回乡途中,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表达了从军将士的思归情怀。原诗共六章,这里节选的是第六章,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杨柳依依”写出杨柳枝条随风飘动的姿态,“雨雪霏霏”描绘出雪下很大的情景。二者并用,十分传神地反映了军旅生活的漫长:出征时春意盎然,杨柳枝随风飘动,归来时已是大雪纷纷的冬天。这种以景传情的写法是本诗的一个艺术特点。

(二)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古诗概述

王维(约—)字摩诘,唐代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代表作有《鸟鸣涧》《使至塞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二、理解词语

①使:出使。

②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③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

北,位于渭水北岸。

④浥:湿润,沾湿。

⑤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三、了解诗意

渭城清晨的一场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青青的柳树被雨水冲洗得格外清新。朋友,请再喝一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四、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清晨)、地点(渭城的客舍)和环境气氛(清新)。后两句描写告别的情景,既不刻画送别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宴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诗人劝慰的话语中充满深情,虽带惆怅却又不失雄壮。

(三)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古诗概述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诗人用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滋润万物雨的特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二、理解词语

①乃:就。

②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

③潜:暗暗地,悄悄地。

④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⑤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⑥俱:全,都。

⑦晓:天刚亮的时候。

⑧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⑨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⑩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成都曾经是主持织锦的官员的官署所在地,所以叫“锦官城”。

三、了解诗意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的时侯。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里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的万物。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天刚亮时看着那被雨水打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四、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春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抒发了自己因春雨来得及时而喜悦的心情。前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直接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三、四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达出了它的润物之神。“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弱,春雨随着风悄然而至,后者说明雨极小。五、六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雨意正浓,而一片昏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显得格外明亮。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猜测。全诗描写细腻、生动,虽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

(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古诗概述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韩愈。呈:恭敬地送给。这是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2.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唐)韩愈、(唐)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二、理解词语

①呈:恭敬地送上。

②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③天街:京城街道。

④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⑤最是:正是。

⑥处:时。

⑦绝胜:远远胜过

⑧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三、了解诗意

京城的街道上空丝雨纷纷,雨丝就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一年之中最美的正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

四、诗歌鉴赏

首句点出早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雨的特点。第二句紧承首句,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早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第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对早春景色大加赞美。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将早春时那欣欣向荣的景象,完美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挥洒着画笔甩出了一抹嫩草色。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那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五)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一、古诗概述

1.渔者:捕鱼的人。这首的小诗写了在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体谅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著有《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的名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理解词语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往来:来来往往。

③但:只。

④鲈鱼: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性凶猛,吃鱼虾等。

⑤美:鲜美。

⑥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⑦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风浪。

三、了解诗意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四、诗歌鉴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两句转移视线,指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鲈鱼虽味美,捕捞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捕鱼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的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六)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古诗概述

1.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诗人借助山、水、月抒发了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泊船:停船。泊,停泊。诗题是:停泊在瓜州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的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理解词语

①瓜洲:在今江苏扬州一带,位于长江北岸。

②京口:在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

③间:隔开。

④钟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⑤数:几;几个。

⑥绿:这里是吹绿的意思。

⑦还:返回。

三、了解诗意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遥望,京口与瓜洲之间仅一江之隔,京口与我居住的钟山之间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里。

四、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面两句写的是诗人在瓜洲渡口遥望钟山时的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之隔的京口,想到再翻过几座山就是钟山了。后面两句点明了诗人离家的时间——草长莺飞的春天。他看到春天满眼的新绿,想到春去还会回来,而自己归家无期,思家的愁绪如春天的草一样生长、蔓延。当春风吹绿长江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思家的愁绪。

(七)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古诗概述

1.《游园不值》的作者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值”是遇到的意思,“不值”的意思是没有遇到人。这首诗描写

了作者游园未遇主人,却看到红杏出墙的景象,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2.叶绍翁前去游园,结果未遇到主人,从诗题中的“不值”可以看出来,“小扣柴扉久不开”也是这个意思。虽然没有入园,但他没有遗憾,因为他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出”字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3.诗中写的形象又有哲理的诗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蕴含的道理是: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拦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我还知道蕴含哲理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理解词语

①不值:没有遇到人。值,遇到。

②应:大概,表示猜测。

③怜:怜惜。

④屐齿:指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屐,木鞋。

⑤印苍苔:在青苔上留下印迹。

⑥小扣:轻轻地敲。

⑦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三、了解诗意

大概是主人怜惜园中的青苔,怕我的木屐齿踏坏了它们,所以我轻轻地敲柴门,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开门。但这满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伸出墙外来了。

四、诗歌鉴赏

前两句交代诗人游园未遇到主人,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色。诗人发挥想象力,将主人没开门的原因说成怜惜园内的青苔,怕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给下面的诗句做了铺垫。游园不遇本是扫兴之事,诗人却

笔锋一转,写出了形象鲜明、构思奇特的后两句。“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这首诗不仅别具一格,而且能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感受到哲理的启示。

(八)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一、诗词概述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这首词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写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美好祝福。

二、理解词语

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④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⑤欲:想要。

⑥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仪态样子。

⑦才始:方才。

⑧若:如果。

三、了解诗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去。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好友踏上归途。如果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春景,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

四、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本词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上片中,“水是”“山是”两句,含义丰富,令人遐想,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黛青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欲问”“眉眼”两句仍从“眉眼”加以生发,灵动而又新奇。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心绪。“才始送春归”点明春天刚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又添了别恨,离愁更深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和“春”相聚,和家人相聚。

(九)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诗词概述

“浣溪沙”是词牌名,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表达了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理解词语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蕲水:在今湖北浠水一带。

③萧萧:这里形容雨声。

④子规:杜鹃鸟。

⑤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⑥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老去而悲叹。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比喻时光流逝。

三、了解诗意

游览蕲水的清泉寺,寺临近兰溪,溪水潺潺地向西流淌着。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谁说人老了就不能再回到泉冲刷般一尘不染。傍晚,细雨声中,寺外传来了杜鹃鸟的叫声。

少年时代呢?你看门前的溪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嘛!不要因老去而悲叹。

四、诗歌鉴赏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景,词人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抒发了热爱自然的情怀。下片抒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道出了词人乐观的人生态度,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词人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情。

(十)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诗词概述

1.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宋代,“清平乐”是词牌名。作者黄庭坚写了初夏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强烈的惜春之情。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将春天当作人来写,幻想春的去处,唤春归来同住,最终难见踪影。写出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2.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二、理解词语

①清平乐:词牌名。

②寂寞:清静,寂静。

③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④唤取:叫来,喊来。

⑤谁知:有谁知道。

⑥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⑦啭:鸟婉转地鸣叫。

⑧解:懂得,理解。

⑨因风:借着风势。因,凭借。

三、了解诗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四处一片寂静,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有谁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没有人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借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四、诗歌鉴赏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上片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它回来,与它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本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课内古诗词鉴赏

课内阅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采薇》(节选)选自________。“薇”指________。

2.给多音字组词。

行走háng()xíng()

载重zǎi()zài()

3.“依依”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远征的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诗经·小雅》②.植物名

2.①.行业②.行人③.转载④.载客

3.“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既写出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又写出了战士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4.这首诗表达了远征的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反对和厌恶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5.诗题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使”的意思是________,“元二”是__________的朋友,“安西”是一处地名,诗中还有一处地名:________。

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这两句诗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象,点明了送别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读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出使②.王维③.渭城

6.①.春②.时间③.地点④.环境⑤.渭城的春雨雨水不大,只微微地湿润了地面。经春雨洗过,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鲜嫩的颜色异常清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使:出使。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元二是王维的朋友。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且要求学生能根据古诗内容想象画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

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全古诗。

8.解释下列字词。

乃: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春雨,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和灵性,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B.本诗的中间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夫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本诗最后两句写想象中的雨后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好”雨的喜爱与赞美

10.我们常用“___________”这句诗来形容春雨,也用它来赞美教育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精神。

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①.就。②.使植物萌发、生长。③.田野间的小路。9.C

10.润物细无声

这道题考查古诗的默写。注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默写,默写时不要写错别字。

这道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乃、野径”跟现在的意思基本相同,所以比较容易理解,而“发生”容易出错。在理解时,不能只看这一个词,要把它放回诗句中,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字词的意思便不难理解了。

这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本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因此A项正确。颔联中,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因此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颈联中,诗人看到乌云笼罩,野外漆黑,江上渔船有点点星火,因此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B项正确。尾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清晨锦官城的迷人美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都会得到滋润并生长起来。作者心中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因此D项正确。C项中,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同时诗中没有交代给渔夫带来丰收希望,因此不对。本题选C。

这道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运用。在学习古诗时,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更要能够恰当地运用。春雨细细密密,滋润着大地万物,老师也像春雨一样,默默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因此应该是“润物细无声”。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朝人。

12.关于本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13.判断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恰当,恰当的打“√”,不恰当的打“×”。

(1)“润如酥”写出小雨细腻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滋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2)“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

(3)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滋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4)“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

1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韩愈②.唐12.B

13.①.√②.×③.√④.×

14.写出了早春的草色柔嫩,饱含水分,刚萌芽时的绿色若隐若现的特点。因为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而暮春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所以诗人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本题考查古诗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愈。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和分析。

A项,这首小诗是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选项说法正确。

B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七言”指的是每句有七个字。“律诗”一般每首八句,在押韵和对仗上的要求比绝句要严格。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诗,“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说法不正确。

C项,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平实的语言,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风格清新自然。选项说法正确。

D项,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充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选项说法正确。

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和分析。

(1)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密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说法正确。

(2)“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此时严冬方尽,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句话是赞美早春的美,没有劝告友人早做打算的意思,说法不符合诗意。

(3)草沾雨后,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被细雨润泽后的样子和朦胧的景象,说法正确。

(4)“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的说法与诗句意思刚好相反。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分析。“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通过对比,突出了早春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其的喜爱。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5.“江上渔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16.读到这波涛滚滚的江水,你想到的是______________。

17.这首诗后两句使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8.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江里打鱼的人

16.劳动人民的辛苦

17.比喻18.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1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本题考查诗词题目的理解。

渔者:捕鱼的人。“江上渔者”的意思是在江里打鱼的人。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故读到这波涛滚滚的江水,想到的是劳动人民的辛苦。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意思是你看那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把“小船”比作“树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结合诗歌“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可知,这首诗通过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和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这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

认真读诗可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种情怀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致的。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0.这首诗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1.“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个字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

22.从瓜洲到诗人的家乡钟山,可以说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说是“一水”“只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①.宋②.王安石

21.①.吹绿②.江南两岸春意盎然的景象

22.因为诗人虽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知识。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主要考查古诗理解能力。绿字的创作: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绿”字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景色。

本题考查古诗理解能力。结合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被贬之时。这首诗是在从扬州回南京的船上所写。诗人看到了钟山,有一种重归故里,更加想念亲人的感觉,所以他觉得与家乡的距离,只是一水之隔。

阅读古诗,再按要求答题。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应怜屐齿印苍苔: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扣柴扉久不开:__________________

2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

B.这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格的记游诗。

C.这首诗写诗人兴致很高地去拜访园的主人。却吃了个闭门羹,所以情绪低落。

25.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给了你什么样的哲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23.①.爱惜②.轻轻地敲24.C

25.“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应怜屐齿印苍苔: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怜:爱惜。

(2)小扣柴扉久不开: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小扣:轻轻地敲。

本题考查古诗的鉴赏。

C项鉴赏错误。“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并没有表现诗人情绪低落。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思是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这两句诗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诗词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6.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7.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

28.“春归”“君归”全都无法挽留,“才送”“又送”可见悲情不断,以“春归”映衬“君归”,表现愁苦之深。但词人痴想友人能赶上春并和春同住,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本题考查概括词的主要内容及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片往往是写景,下片往往是抒情。从内容上看,上片一二句分别写了浙东之水、山,眼波、眉峰二喻形象生动,突出了景美;下片点明题意-送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极富诗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祝福。下片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词人把水比作闪亮的眼睛,把山喻为青翠的蛾眉,对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诗情画意的山水清景。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

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

阅读。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9.填空。

(1)“___________”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点,“_____________”点明了当时的时间。

(2)词中“子规”指的是___________。

30.“谁道人生无再少”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句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

31.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子规的啼叫声,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静谧。

B.“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C.“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词人不服老的宣言,也体现出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29.①.蕲水清泉寺②.暮③.杜鹃鸟

30.①.反问②.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31.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

阅读词作分析可知,这首词的意思是: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1)根据词作的意思可知,“蕲水清泉寺”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点,“暮”字点明了当时的时间。

(2)“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中“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指的是杜鹃鸟。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所用修辞手法及意思的理解。

“谁道人生无再少”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

“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意思是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词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子规的啼叫声,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静谧。A选项说法正确。

“门前流水尚能西”意思是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词句写出了词人由西流的溪水,发出“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及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B选项中“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说法错误。

“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词句是词人不服老的宣言,也体现出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阅读词句,并完成练习。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补全词句。

33.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B.唤取:呼唤,询问。

C.啭:鸟婉转地鸣叫。D.因风:因为风势。

34.词的上阕,一个“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词人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来与自己同住。词的下阕,通过黄鹂“___________”,写出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之情。

35.在这首词中,运用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将__________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喜爱。

36.美好春光的流逝总是让人感到无限惋惜和伤感,请你再写出两句类似的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33.D

34.①.若②.因风飞过蔷薇③.爱惜、留恋

35.①.拟人②.春天③.春天

36.惜春只怕春归去,多插瓶花在处安。

这道题考查词的积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这道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D项中,“因风”指的是“借着风势”,而不是“因为风势”,故错误。其他选项均正确。

这道题考查对词的理解。若:如果,表假设。该字直接道出了词人的设想。词的下阕通过写黄鹂借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写出了春已逝,初夏来。因为蔷薇花大多在夏天开放。最后,本首词表达了词人惜春、恋春的情感。

这道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及作用。此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想要把春天叫回来一起居住。因此这首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突出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这道题考查对惜春诗词的积累。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要认真积累,并且能够做到分类积累。

课外古诗词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陶者①

[宋]梅尧臣

陶②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③。

十指不沾泥,鳞鳞④居大厦⑤。

37.判断下列关于古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陶者很有奉献精神,挖尽自己门前土,为别人建房,而自己房上却无片瓦。()

②“尽”是“完”的意思,说明陶者把门前所有的泥土烧制成砖瓦,不知流了多汗,吃了多少苦,但是自己的房子却无片瓦,其命运之悲惨可想而知。()

③“鳞鳞”二字既写出了大厦之多,也写出了剥削者比比皆是。()

38.这首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选择一处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①.×②.√③.√

38.本诗前两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进行对比,写出了陶者的付出如此之多,然而却一无所得,从而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不公。

这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本诗的大意是:烧瓦工人们挖光了门前的土来烧瓦,但是自己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而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都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大房屋里。这首诗用质朴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富家子弟不劳而获的现象,反映出了劳动者的疾苦。因此①中说陶者有奉献精神是错误的,②③正确。

这道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或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诗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地方有多处,任意挑选一处加以分析即可。分析时写清楚哪里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了什么现象即可。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未③?

39.本诗的前两句连用了两个“故乡”,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40.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久居他乡的游子,终于见到一个来自故乡的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故乡的一切

B.“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写出了仿佛故乡值得怀念的就是窗前的那株寒梅,这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

C.在句式上,以问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D.本诗的语言风格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

41.本诗中________寄托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请你写出两句表达同样情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39.对家乡深深思念40.B

41.①.梅花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诗中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到来自故乡的人,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重复出现,正表现出思乡之深。故“故乡”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作答时,要仔细阅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的写法特点,然后准确判断选项的正误。B项中,这两句诗通过对平常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因此错误。其他选项均正确。

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我”在看到从故乡来的人后,想问一些有关故乡的事情,而最后却只问了家里窗前梅树开花了吗,这株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因此,这株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在写诗句时,知道了要表达的情感,从积累的诗句中写出两句即可。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③。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⑥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⑦。

42.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豪迈与喜悦

C.“一蓑烟雨”既指自己身处风雨之中,也象征着所经历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任平生”写出了词人面对各种风雨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传达出词人对万物失去兴趣、心灰意冷的情绪

43.本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从中你能读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D43.从中我读出了词人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首句中词人写道不要去听雨穿林打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地走。面对着风雨,词人却不着急避雨而是以悠闲的心情从容向前。最后天晴了,词人回首走过的遇到风雨的地方,也回看自己的人生险途,萌生出了归隐的心思,因此所谓的风雨都无所谓了。从这些地方我看出了词人的人生态度。

这道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晴雨属于寻常现象,毫无差别,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因此并没有表现出对万物失去兴趣、心灰意冷的情绪。故D项错误。

这道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在学习词时,要多积累有关词的资料,如词的作者、年代、写作背景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解答本题时可以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作答,还可以结合自己了解的资料作答。答题时注意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①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③。无波真古井④,有节是秋筠⑤。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⑥,我亦是行人。

4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前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已久,历经世事沧桑,见面强颜欢笑。()

②第四、五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45.“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一种_________的氛围,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心情。

4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有人认为是豪放达观,有人认为是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①.×②.√

45.①.凄清幽冷②.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

46.我认为这两句表现了词人的豪放达观。这两句的意思是人生就像是旅店,我也只是匆匆过客。既然我们都是匆匆过客,那么就会在不同的旅店中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该为过往伤怀,不该徒增烦恼,应该要豁达处世。

这道题考查对词的理解。词的前三句写出词人与友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既然这笑如春天般的温暖,那么这笑一定是发自肺腑的,而不是强颜欢笑。因此①错误。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在“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这两句词中用到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同时,词人将友人的心境比喻成枯井不起波澜,将友人的高风亮节比喻成秋天的竹竿,也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赞颂了友人保持名节、内心坚贞的品格。因此②正确。

这道题考查对词的理解。“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中,“惆怅”“孤帆”“淡月”“微云”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气氛。这是一首送别词,此时词人正在送友人,因此这两句渲染了词人与友人分别时郁郁寡欢的心情。

这道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对这两句作简要的分析即可。认为是豪放达观可以,认为是失意惆怅也可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①新词②酒一杯③,去年天气旧亭台④。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⑤独徘徊。

4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上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②词的上阕写的是词人本来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饮酒听歌,但这种情境却触发了他对“去年”类似经历的追忆,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③下阕写出了词人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感到既似曾相识又无可奈何。()

48.这首词多处用到了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处,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请你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①.√②.√③.√

48.“一曲新词酒一杯”和“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比。“新”的是唱词,“旧”的是和去年一样的天气和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49.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终将会消逝,但是在消逝的同时还会有其他美好事物再现。只是这种重现并不是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罢了。

这道题考查对词的理解。作答时,仔细阅读词,然后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最后结合对这首词的理解判断各小题的对错。这首词通过写眼前的景物与去年的景物好像一样,来表达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之情,因此第①②③题均正确。

这道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或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在这首词中,有多处用到了对比的手法,选一处进行分析即可。

这道题考查对词的理解。作答时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去分析大意,体会词人通过这两句词所传达出来的哲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4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