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月亮为什么会让古人念念不忘歌咏了千年

发布时间:2022/9/12 19:00:34   
北京痤疮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6013804347065&wfr=spider&for=pc

中国人写诗讲究“诗言志”。这种说法出现很早,在《尚书·虞书·舜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记载。到了三国时期,陆机又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因此在古代文人的朋友圈中,赋诗一首要么言志、要么明理、要么抒情。和文以载道相似,写诗很少追求单纯的文字和音韵美,总要表达点什么,或者说总要赋予诗词以思想内涵,否则就显得很不上档次。

为了满足这种表达输出,“比兴”成为了重要的诗词表现手法。“比”就是打比方,对人或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以突出其本质特征。“兴”就是起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诗家们常常“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也就是描摹具体的事物特征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寄托或者志向抱负。这个物可以是“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也可以是花草竹石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其中“月”就是千百年来骚人墨客最为钟意的“物”。

“比兴”是古诗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这大概是因为月球是离人类最近的星体。它有时候弯弯如钩子,有时候却又大又圆又亮,在不方便的日子里还会玩失踪消失几天。人们很早就发现月亮这些变化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物候、比如潮汐,比如……女人的心情。对于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传统文人来说,这种多变的特征极容易引发丰富的联想——

从有先民始,月亮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天都没有缺席过,物是人非而月亮亘古不变。于是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因此有诗家探究月与人关系的起源,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月亮高悬夜空,虽千里之隔也可举头共望,于是就用这个特点来思亲思乡思故土。杜子美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说“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了统战工作“两岸三地一家亲”的煽情表达。

月亮有传说有故事。大李在诗中提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小李则断言“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古人不知月上有环形山,认为月影是桂树繁茂所致——“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可是犯了错误遭到天谴的伐木工人小吴永远也砍不倒这棵桂树,因此我很疑心他是否真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闲暇和闲心。

月亮有亏盈周期变化的自然现象。于是就有“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的现象描述,还有伤离别的“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更有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

月亮有个别称叫太阴,自然容易表达清冷、静谧、柔美、浪漫甚至淡淡的忧伤。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反之,表达雄奇壮阔之美的豪放名句也很多——“月涌大江流”、“八千里路云和月”、“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等,不胜枚举。

咏月还可以拟人化。“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喝酒没菜把盏没伴的孤寂;“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是佳人离别锦书难托的惆怅。也可以用另类些的意识流写法——“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其实没有人真正知道李商隐想说些啥,但就是透着那么一种朦胧而华丽的谜之美感,摄人心魄,不能自已。

此外,咏月还能表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闲适的生活情趣,甚至在和尚中也有“无限老松秋色里,数声疏铎月明中”这样充满禅意的诗句。所以说,“月”在古代诗歌中有着指向明确且内涵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不断被充实和挖掘,自然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了独特的“咏月”情结,因此出现了众多热衷于借月言志抒情的文人骚客。特别是在唐宋诗词繁荣时期,一些诗者创作出了咏月诗的巅峰之作,其中代表性人物是李煜、苏轼和张若虚。

擅长用月亮表达情绪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不是个好君主,但绝对是个好词人。不过,也正是因为太愿意用诗词表达情绪思念故国,惹恼赵家人而掉了脑袋。李煜现存诗词中名篇不少,很多都以月亮寄托亡国哀思。例如: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李后主成天睡不着觉尽想着这些亡国之恨,终于写出了招来杀身之祸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瞧瞧,就这词儿,真不能怪宋太宗赵光义动了杀机,搁谁当皇帝都得宰了他。你看人家刘阿斗就不写诗不抱怨,吃喝玩乐不思蜀,善终!

抑郁的李煜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最好的中秋词,没有之一。虽然起句出自于李白的《把酒问月》,但整体的情景、格调和意境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开篇两人唠嗑的对象不同,一个是冰轮行空把酒问月,一个是不知玉兔何时来把酒问青天。东坡先生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所以能喊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充满哲思的句子。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现在成了中国人在中秋节最真诚的幸福祝愿和最美好的团圆期盼——虽然被用滥了,但并不过时也不让人倒胃口。

洒脱的苏轼

最最牛牪犇掰的咏月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写了15个“月”字,却一点不觉得拖沓累赘重复。四句一韵,结构严谨,字雕句琢,恢弘大气,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从个人的生命体验上升到超时空的宇宙意识,确实是千古一绝唱,孤篇压全唐。这首诗在明嘉靖之前并不为人所熟知,沉寂达几百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切地知道作者的生卒年份生平事迹。然而正如“人很话不多”相同的道理,张若虚以此孤偏横绝中国诗歌史,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分!

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

关于古代诗人的咏月情结大致就讲完了。其实我也写过“咏月”诗。那是两年前的八月半,我刚开始学习旧体诗词的时候,涂鸦了一首中秋诗,现在看来未免笔疏意漏,匠气十足。不过这首诗里化用了一些前人诗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猜猜看是哪些诗句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