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弟子规第35集

发布时间:2024/10/2 13:12:06   
《弟子规》第35集开吉法师主讲台南极乐寺/3/31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弟子规》第二十八页,我们从倒数第一行开始看起: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到这句的经文。真正有仁德之心的人,大家对他自然会敬畏。为什么?“言不讳,色不媚”,因为他说话是公正无私,没有隐瞒,他也不会特别去讨好别人,所以大家自然会生起敬畏之心。我们也有谈到,像孔老夫子就是典型的榜样。这节课我们再补充几个小故事,谈谈真正的仁德之人,他的处事待人接物都是如何表现的。这句经文:“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我们来做一点补充。首先看汉朝有一位贤德之人王烈,他的字是彦方。王烈是一位很有德行的君子,而他的德行也感化了乡里的老百姓。有一次,在乡里有个盗贼,他去偷了人家的牛,就被主人把他抓住了。想不到盗贼就向主人请求,他说:“你要让我受什么样的刑罚都可以,送到官府去治罪都可以,但是千万不要把这件事情让王彦方知道(王彦方就是王烈)”。后来王烈听说了这件事情,就派人送了一匹布给盗贼做礼物。他的这个动作让我们想起,陶行知校长奖赏给那位学生的四块糖果。有人感到很奇怪,就问王烈说:“他明明是偷了人家的牛,你为什么还要赏赐他一匹布?”王烈就说:“因为这个盗贼害怕我听说他的过失”,他偷了人家的牛,他宁可到官府去治罪,也不希望这件事情让王烈知道,“这就说明这个盗贼虽然是偷了人家的牛,可是他的内心还是有羞耻心、有惭愧心的”。而一位耻于作恶的人,当他内心有羞耻心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像,他也必定能是一位改过向善的人,所以王烈才送给他一匹布,来勉励他、鼓励他断恶修善。我们看到,一位仁人君子,他的一言一行在这个地方做为表率、典范,连偷东西的盗贼一想到他都会生起羞耻心、惭愧之心。到了后来,有人不小心把身上的佩剑丢在路上,这个盗贼就帮他看着这把剑,直到后来找到了主人。这也让我们想到,在十多年前,当有许多的老师们在庐江汤池推展《弟子规》,老师都是以身作则,把《弟子规》表演出来、落实出来,也感化了小镇的每一位居民。甚至于有人坐车不慎把身上的钱丢在车上,计程车的司机拾金不昧,又把这一大笔钱还给了主人。所以贤德之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这一方人民的表率跟典范,甚至于使这个地区社会的风俗得到改善。许止净先生评价这段故事说,像王烈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平凡之人,却能使这些偷盗的盗贼,宁可送到官府去受刑,都不要让王烈知道他偷了人家的东西。这正是“所谓君子不怒而民威于鈇钺”。他的德行感化盗贼,连盗贼都受到感动,何况是这个地区普通的老百姓。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一个贤德之人他在道德方面的教化,他的影响力,他教化的能力超过了用法律的手段、用刑罚手段来教训犯罪之人,影响力确实是超过了刑罚。这就是发生在汉朝时期的故事,也让我们体会到“果仁者,人多畏”,真正有仁德的人,自然使人们对他产生敬畏之心、恭敬之心。接着我们再来到北魏的时代,看看另外一位贤德之人的故事。在北魏的时期,有一位贤德的善人,叫做索敞。索敞他一生非常努力的在学习圣贤教育、学习经典,他的老师是刘。刘在这个时代是一位很有名的硕儒,是一位好老师。所以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很多,有五百多个学生都跟着他来学习。但是虽然学生众多,真正传承老师道德学问的其实并不多,而索敞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刘的得意门生,也是他的助教。索敞尽其一生都在努力的学习圣贤经典,并且把老师传授给他的道德学问都继承下来,成了老师的传人。他果然没有辜负父母和老师对他的期望,后来他在朝廷也受到了重用,当了中书博士,而在朝廷任职,他的家乡人也觉得脸上有光。在当时是北魏时期,有很多人的价值观都是比较崇尚武力的,而在京城地区有许多贵族的子弟,他们也都是外族人,对于圣贤的经典、学问,他们就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毕竟是贵族出身,很多子弟也都比较喜欢享受,过比较奢华的生活,要让他们埋头苦读圣贤之书,他们就挺不愿意的。可是索敞很有耐心,在教导学生的时候特别的严谨,真正是一位很难得的好老师,教导学生他都非常的尽职尽责,循循善诱,非常重视学生德行方面的教育。因为老师本身就表演出非常严谨而有礼的德范,索敞的风范后来也深深的感动了贵族的子弟,他们只要远远的看到索敞走过来,他们都会肃然起敬,非常敬畏的样子。就是这里说的“果仁者,人多畏”,畏不是畏惧,而是敬畏、恭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索敞的言行身教确实是非常感人。后来包括贵族子弟在内,有很多人跟着索敞学习之后,也成就了他们的功名。当然,首先是成就了他们的德行跟学问。后来有许多在朝廷当中做官任职,当到尚书、太守的有几十位官员,他们都曾经跟着索敞学习过。而索敞的教化之功,对朝廷的贡献是很大的。因为在北魏时期,有一件著名的历史事件,叫做“魏孝文帝改革”,在改革汉化的过程当中,正是需要一批通晓圣贤经典的人才。所以索敞做为一位言教跟身教都是很好的榜样,这样一位好老师,通过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来帮助国家社会实现安定与和谐。虽然我们在历史上没有特别看到索敞是如何孝亲尊师的记载,但是我们看到索敞有一位好朋友叫阴世隆,是他的同乡。观其友而知其人,看一个人的德行、学问如何,就观察他都跟什么样的朋友交往,就能体会到。索敞跟阴世隆既是同乡又是好朋友,他们的道德学问也都非常好。阴世隆是一位很有孝心的读书人,他的孝心也感化了家人。每天早晨,他和儿子要到地里种田之前,一定要礼拜父母;等到他们做完农田的工作回来,也一定要恭敬的礼拜父母,天天都是如此,年年都是如此。后来他们孝敬的德范也感动了父老乡亲们,这个地方的风俗也随之而改变,许多的老百姓对自己的父母也都非常的孝顺。所以师父上人提倡要恢复古礼,每天早晚都要向父母和老师恭敬的行跪拜之礼。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幼稚园的小朋友,像在孝敬幼儿园里面,小朋友也是听到师公太爷爷的教诲,所以每天早上他们起来,首先要跟爷爷奶奶、跟爸爸妈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每天要读书之前,也要跟孔子爷爷行礼,这是在孩子小时候就培养他孝亲尊师的好习惯。慢慢的,外在的礼敬也会内化成内在的恭敬、诚敬之心。孝亲尊师这种恭敬心、诚敬心,是成就一个人德行学问最为重要的基础。所以说“孝亲德根,敬师德本”,孝亲尊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德行的大根大本。以上是两则古人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圣哲之人一生的行迹,体会到确实是“果仁者,人多畏”,一位仁德的人,他的身行言教自然会让人对他产生敬畏之心。言不讳,色不媚。下面我们再补充一则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古代,而是发生在近代。我们之前学习文字学,就曾经听过刘克雄教授讲课,刘克雄教授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师从林尹先生。林尹先生是文字声韵学的传人,从章太炎先生,更早的是俞樾,章太炎先生是跟着俞樾学习。这门学问文字声韵学,章太炎先生传给了黄侃,黄侃又传给了林尹先生。到了林尹先生这一代,因为他感觉到这门学问如果是代代单传,很担心会后继无人,所以林尹先生收的学生就比较多一点。他最得意的门生就是陈新雄教授,他传承了林尹先生的文字声韵学,并且在这方面很有建树。陈新雄教授是刘克雄教授的师兄。我们之前听刘克雄教授讲课,包括在平常聊天,他常常也会给我们分享林尹教授生前的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条他就有谈到,在民国时期这些读书人,他们不只是读书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都是非常爱国的志士仁人。陈新雄先生在回忆他的老师林尹教授生平,也曾经记录过这段历史。当时是在民国二十六年,抗战开始爆发,而做为那个时期的读书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也是挺身而出,而且他们爱国的风范特别的卓著、特别的突出。当时汉口很危急,马上就要沦陷了,林尹先生也是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之间。在抗日战争的时期,你从事抗日救亡的工作,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做的。林尹教授当时跟日本的侵略者周旋,在多年当中,在这个过程里面立了很多功,体现出读书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爱国忠勇的气概。所以日本人就把这位年轻的学生看成是眼中钉,一定要想尽办法除之而后快。在民国三十年,最终因为日本的情报人员通过一些手段,终于把他抓住了,把他从汉口、南京,一直囚禁到上海。在这个过程当中威逼利诱,用尽种种的手段跟方法,软硬兼施。当时林尹先生做为那个时代的一位爱国读书人,他在日寇面前显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凛然正气,不为外敌威逼利诱所影响,最终还是不肯屈服。后来日本人也拿他没办法,看到这个读书人太有气节了。当然也是命不该绝,在他身上还有传承汉学的使命,即使是经历这样的艰险跟磨难,最后林尹先生没有被日本的侵略者所杀害。当时他在狱中写过一首绝命诗,在这么危险的环境里面,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活着出来。但是这首诗就体现出了他大义凛然的气节,这种浩然之气,跟古时候的文天祥、史可法相比,一点都不逊色。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此心同日月”,我们看到开头,就想起“三才者,天地人”,正是这样的一位读书人的人格,真的是可以跟日月争辉。“此心同日月,此意拟冰雪”,像冰雪一样的皎洁,形容他的人格风范。“日月常光辉,冰雪终皎洁”,他的爱国之心,在他身上贯穿着浩然正气,这种浩然正气是可以跟日月同光辉,他纯净无瑕的德范也可以和冰雪的皎洁相媲美。“昔思李郭功,今洒文山血”,即使现在已经不能像唐朝的名将郭子仪那样在战场上驰骋杀敌,但是我终究也可以像文天祥一样,为了国家舍弃自己的生命。他是一种大义凛然的风范。“忠义分所安,慷慨成壮烈。”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像林尹教授这样的读书人,他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示现出爱国的德范,这种德行同样也是师承于章太炎先生、黄侃先生的风范。所以学生当老师的传人,他不只是传老师的学问,老师的气节也是完全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像他是有天命的人,上天赋予他的使命,有这个使命,他命不该绝,最后还是从虎口当中逃生了。把他关了半年之后,最后得以离开虎穴,脱身到了香港,后来又继续在大学当中任教。这段故事之前刘克雄教授曾经跟我们分享过。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他不仅仅是用言教,而是用他的身教,这是特别感人至深的教化。他教出来的学生,乃至于是徒孙辈的教授们,一提起林尹教授,真的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故事我们就补充到这里,真正让我们体会到“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在从古到今的圣哲人的身上、贤人君子的身上,我们就看到了,真正体现出这句经文的精神跟风范。好,接着看下面这句经文:这句经文是说,我们能有机缘,这么殊胜的因缘跟机会亲近一位仁德之人,向他学习,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当我们亲近仁德之人,“德日进,过日少”,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而且过失、过错也会随之一天一天的减少。让我们体会到亲近仁德之人的重要性,我们要用孝敬父母的心来敬爱仁德之人。君子的修学必定是要亲近仁者,远离小人,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的,可以真正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己的德行日日都有进步,而过失也是一天比一天要减少。实际上谈到中华文化,把它浓缩起来有一个心法,这个心法只有三个字,我们常常观照自己是不是真正有落实圣教,就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哪三个字,就是君、亲、师。所以天地之间最为尊贵的就是天、地、君、亲、师。师父上人常常想起小时候在福建,看到许多家庭的堂屋当中都会供奉著「天地君亲师”神位,后来师父上人在摄影棚当中也会供奉着这个神位。君亲师在孔孟学说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君亲师这三个使命就如同鼎,鼎有三足,也有四足,是缺一不可。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毛公鼎,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也曾经见过司母戊大方鼎。君亲师就像鼎的足一样,三足鼎立,它是缺一不可的。君亲师,我们首先来看“君”,君是领导的意思。任何一个阶层团体的领导人,他都有责任来领导、策划,带领着员工、人民,带领他们走向伦理道德、包容、尊重、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安定和平的社会。这是“君”。“亲”,任何一位领导人都有责任,就像父母一样照顾他的下属,让下属的生活得到保障,家庭和乐。第三是“师”,师是教导的意思,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正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下一个单元开始学习《三字经》,就会学到这句经文。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师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的下属、员工,要施以圣贤经典的教育,让他们懂得伦理道德、因果、圣贤的教育,君亲师才尽到圆满。所以无论是化民成俗,还是我们教化这个团体、带领这个团体,这是第一桩大事情。做为领导人,他具有“师”的使命,必须把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传授给团队当中的成员。从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五伦十义,让大家都不违背这些自然的法则,这样团体一定就有向心力、就有凝聚力。因为人心有了归向,大家都不会觉得人生过得很茫然,否则每天都在忙忙忙,其实不知道在忙什么,也不知道在朝着哪个方向在走。我们细心的思考,诚如师父上人所说的,在世界上,每个人都具有君、亲、师三种使命,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本分的、本职的工作岗位上,把君亲师的责任尽到位,我们可以想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定是指日可待的,无论是一个人的德行成就,或者是家庭的幸福美满,乃至社会的和谐安定,确实都是可以做到的。这是说到君亲师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我们就能带领团队时时都在圣道、圣教之中。“作之君”是以身作则,领导要有身教以身作则。“作之亲”是关怀和爱护,把员工、把团队的人看成是一家人来关心和照顾。“作之师”是一种教学,因材施教。君亲师真的是可以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因为我们人在社会当中不可能是离群索居,都要面临人与人相交往的问题,我们只要掌握君亲师的原则,把它落实,社会的问题就能解决,同样的,人和自然也能和睦相处。就像孟夫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就能爱护人民、爱护众人,“仁民而爱物”,可以把仁慈之心延伸到对于万事万物的关怀和尊重。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重要,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有没有做到君亲师这三个角色。儒家也特别强调一句心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中庸》当中孔老夫子提到:“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就像君子之道,射箭的时候,拉开弓要发射,他发出去没有打中目标,“失诸正鹄”,这个时候要怎么样?“反求诸其身”,要怪自己的技术不好。一个团队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和谐,这个团队不能朝向非常正面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君亲师方面没有做到位。君亲师首先在家庭当中,无论是父母也好、夫妻也好,都要真正做到。我们来看看夫妻关系。在《诗经·关雎》当中,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就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什么把《诗经》当中的第一篇用〈关雎〉,把它放在首位?因为这是五伦关系最为关键的一伦,也就是夫妇,第一篇诗歌所谈的就是夫妇之道。〈关雎〉是周朝人赞颂文王和他的夫人太姒的一首诗。文王能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也是要归功于他的母亲和他的夫人。〈关雎〉这首诗是说明,只有像太姒这样娴静贞洁的好女子才能匹配君子。戴震在《诗经补注》当中说,这首诗是阐明了夫妇伦常的重要性,通过歌咏吟唱,能让人了解夫妇之伦的正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诗》注解当中说:“雎鸠”是南方的一种水鸟,这种鸟它雌雄是有固定的配偶。这是用以比喻君子和淑女彼此仰慕对方的美德,而又不贪恋她的美色。他行事谨慎而且居处幽深,就如同关雎雌雄有别,非常的和谐。这样夫妇的伦常就能成为世人的榜样跟模范。下面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妃有关雎这样的美德,女子她具有幽静娴雅、贞节专一的美德,这是君子的良善伴侣。这是把〈关雎〉摆在第一篇,关雎它找到一个伴侣是终身不换。用关雎来比喻、形容,让我们看到连鸟类都不愿意背弃和离开它的伴侣,而我们想想人又应当如何?之前也常常跟大家分享,在澳洲图文巴有一只义鸟,当时这只鸟在它伴侣过世之后,非常悲伤的在身边守了三天三夜,一滴水一口饭都不吃。鸟兽它们彼此之间都这么有情有义,何况是人?像《诗经》里面有这么多虫名、鸟兽的名称,都是用来比喻,来唤醒人的性德和良知。这是强调找伴侣要找贤德之人。“荇菜”,后面有“参差荇菜”,荇菜是生长在湖泊、池塘当中的水生植物,它鲜嫩的部分是可以食用的,在古时候是用于祭祀的供品。后妃具有娴静幽深的美德,就像关雎一样这种美德,所以祖先才非常欢喜接受她的供养跟祭祀,她才能承担采摘荇菜、准备供品,承事宗庙的责任。所以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表法,一个好的媳妇采摘荇菜祭祀祖先,祖先的在天之灵都是感觉到很安慰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和瑟都是一种乐器。在古时候,音乐的教化也都是秉持着思无邪的标准。像“琴”具有防止邪思淫欲、导正世道人心的效用,“瑟”具有克制欲望、启发心性美德的作用。君子是以和谐美好的琴瑟之音,与淑女共享。周文王的夫人太姒,就是一位非常贤德的女子。她是文王的夫人,也是周武王和周公的母亲。孔老夫子一生当中非常的敬仰周公,也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得到君王的重用,可以像周公一样,用圣贤的教化、圣贤的施政方法,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和平。太姒不但是周文王的夫人,还是周公的母亲,能助夫成德,又把自己的儿女教导成圣贤之人,这样的女子一定是很了不起的。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记载,太姒很有仁爱之心,而且又深明大义,她还没出嫁,在娘家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女子具有的美德。她每天,还没出嫁的时候,她都是专心致志的在做女子应该做的工作。她的生活也很俭朴,用度很节省,对自己的女老师也特别的恭敬。周文王他非常仰慕太姒的美德,后来他去迎娶太姒,是亲自到了渭水迎娶。当时渭水没有桥,文王就把一条一条船连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河的对岸。太姒嫁到了这个家庭之后,仍然保持着她在娘家时候的美德。周朝的三太都是很有德行的女子,祖母太姜,还有她的婆婆太任,都是很贤德的女子。太姒继承了她们的德行,每天早晚都勤勤勉勉的尽自己的妇道,包括做媳妇应尽的礼数,在平常她都做得非常的恭敬严谨,一点过失都没有。她有机会,也会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而有事情要跟文王报告,她会先让女先生把这件事情先跟文王(跟她的丈夫)报告。太姒这个德行是以妇礼跟妇道来教化天下,人们都恭敬的尊称她作“文母”,周文王是治理天下,而太姒是帮助先生治理内务。在古时候,连妇人女子都能把天地君亲师的德行在她的身上体现出来。天地君亲师所含括的范围是非常深广的,从家庭里面,父母,还有夫妇之间,再延伸到团体当中的长官,乃至于师生之间、同事之间,都有君亲师的本分跟职责存在。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把职责尽到位,确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日可待的。对于子女也是,包括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面,也非常重视天地君亲师的标准。之前也跟大家分享过,在中国的历史上,君王掌握政权之后,他最为重视的就是培养接班人。这件事情是关系到国家社会,将来是不是能安定和谐、长治久安,培养底下一代的班子是非常重要的。古时候有三公,刚刚跟大家分享了三太,现在再来看看三公,包括太保、太傅跟太师。最早我们看到历史上记载就是周成王,周成王六岁即位,他的年龄是非常之小的。虽然他的年龄小,可是老师非常之好,召公是做太保;周公,也就是我们刚刚谈到的周文王的儿子、太姒的儿子周公,他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是成王的太傅;而太公,也就是姜太公,他是成王的太师。太保,是保其身体;傅,是在德行方面对他进行教导;而师,就是太师,是导之教训。这是太保、太傅、太师三公的职责,分得非常的清楚。同时也有三少,就是少保、少傅、少师。这一个君王,要把他培养成德、培养成材,都是从全天下当中去选最好的老师来教导他、辅导他。所以君王即使年龄很小,但是有三公和三少在身边,教导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伦理道德的教育。他在德行上扎好根基,自自然然奸邪之人就不会靠在他的身边,辅佐他的人都是普天之下选举出来的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读书人,天天在他身边。太子从小所看到的都是正事,所听到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前后左右全都是正人君子。通过这么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皇帝,我们可以想像他将来治理国家,一定也能以德治国,用仁德的心行来对待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所以在古时候对于太子的教育,就是底下这一代接班人的培养是非常非常重视的。刚刚说到的这三位老师,三公还有三少,都是非常非常的重要。通过选拔天下的贤德之人来辅佐太子、辅佐君王、教导君王,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接班人是禁得起历史的考验的,他没有辜负老师、父母对他的重望。所以在周朝的时代,可以说周朝最好的时代就是成康之治。虽然和上古时期,尧舜禹汤时期比起来,它还不算是大同世界、大同的社会,但是称它为小康,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当中的盛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盛世在不同的朝代都有出现过,包括后来中国的唐朝时期,有贞观之治,也有开元之治;清朝的时候,康雍干时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盛世,跟教育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人确实是教出来的,确实是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可以证明的道理。君亲师是可以适用于五伦关系当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我们是什么身份,无论我们在什么处所,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君亲师都是贯穿古今、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句经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大家请接着看下面的这句经文:“不亲仁”,我们如果不肯去亲近仁人君子,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无限害”,就会有无量无边的祸害。为什么?“小人进,百事坏”,会有不肖的小人趁机来接近。一个人他身边的人,无论是朋友也好,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他对于我们的影响都是非常之深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够跟仁人君子相亲近,而都是小人围绕在他的身边,日积月累,他的言行、思想都会受到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于会让他的整个人生走向错误的方向。因此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年轻人他的本质并不坏,但是就是在环境当中,他接触到了社会许多习气非常不好的人,最终让这些年轻人做一些违背国家法令规章制度的事情,整个人生误入了歧途,就是这里说的“小人进,百事坏”,走向了错误的方向。所以亲近仁德之人很重要,如果不能亲近善知识,往往我们跟著有很多习气毛病的人在一起,他的习气就会对我们产生很深的影响,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对于环境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很多人都有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却往往有许多人不能引以为鉴。像孟子,他的资质这么好,而母亲在培养他的时候,这么重视环境对于人的熏陶。我们可以想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生活环境的选择,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人,他能成材、成德,很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母亲的教导。像我们看到欧阳修,他的父亲也是走得很早,都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同时也把他父亲生前的德行常常教导自己的孩子。所以欧阳修后来也秉持父亲的德,无论是孝德还是为官的廉洁爱民的德政,他的儿子也深受影响。孟子三岁的时候,他父亲过世了,母亲仉氏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女子,她一方面非常勤劳,另一方面又很有见识。虽然是女子,她一边纺纱织布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非常认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0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