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山势险要,杜鹃哀鸣,唯有李白蜀道难写

发布时间:2022/10/6 13:37:40   

当然,这还并不算最奇的,这些毕竟已经是远古的神话故事了,如果要真的了解蜀道之奇,还是要亲自登临,走一番当年五位力士曾经走过的道路,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蜀道的艰险。李白的这首《蜀道难》之奇,还奇在他对于蜀道的描写,李白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将蜀道的艰险描写了出来,将奇丽惊险的山水,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一直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诗歌的第二部分,这长长的一段诗,全部都是景色的描写,也是全诗最震撼人心的地方。这个世上的美,分很多种,有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有长江黄河的壮阔之美,而李白让我们见识到的,是一种汪洋恣肆、奇丽豪壮的美,是一种让人觉得惊心动魄的美。

到了唐朝以后,蜀道之难,依然是足以让人望而却步的。那时候交通不便,据说,古代出入蜀地,有水路和陆路两条通道,水路出夔门,过三峡,水流湍急,到处都是激流险滩,自然是艰险万分的。可是,陆路也不容易啊,虽然说,陆路已经有了好几条,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但是,其艰险的程度,比之华山,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拿那“金牛道”来说吧,要从这条道进入四川,必须要经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而且,还要渡过嘉陵江,走在那万丈绝壁上开凿出的栈道上,据说,当年五丁所开凿的,就是这条道路,而这条道路,可能就是李白所详细描写的道路。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一种何等险峻的场景啊。这几句主要写的是蜀山的高峻。传说中,六条龙驾着太阳神乘坐的小车,在天空中来来回回地跑,这才有了日升日落,可是,李白亲眼看见了蜀山之高以后,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就算是太阳神的神龙,到了这个地方,也不得不回头的。不仅如此,黄鹤善于高飞,遇见了这样横亘在前的山脉,也不得不折返;猿猴这样善于攀爬的动物,到了这样的地方,也不得不哀愁的。

光是山势高耸,还不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步履维艰、步步惊心的山路,才是最让人望而生畏的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一条盘旋向上的山路,就这样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百步”这本就是不长的地方,可是,却竟然有多得数不清的转弯,这足以说明道路的艰险了。

将山势描写了一阵之后,诗人就要说到登山的人了,在这个不仅黄鹤、猿猴望而却步,就连神仙都只能作罢的地方,却依然有人不畏艰险,奋勇向上,而且,还有人开凿了山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啊。不过,行在这样的道路上,也是的确很容易就会使人萌生退意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或许,每一个登山之人,到了这进退维谷,不得上下的地方,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参”和“井”,是天上的两颗星辰,它们所对应的地面上的位置,正好分别属于蜀和秦,李白就是用“参”和“井”来比喻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当人们坐下休息的时候,还忍不住要抚膺长叹,用手扪着胸口,足以可见,那艰险的山路,令任何人都望而生畏。

不仅眼前看见的山水让人胆战心惊,就算是耳朵里听见的声音,也足以令人发憷。“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杜鹃对着夜月悲啼,一种忧愁的气氛便顿时笼罩了空旷的山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和猿猴的叫声,最是凄厉了,白天,登山之人已经亲眼看见了猿猴无法攀缘度过这穷山恶水,到了晚上,杜鹃鸟又来凑热闹,让人平添了几分哀伤。

传说中,那杜鹃鸟是蜀地的一位国主化身而成的,他人称望帝,“自以德薄,不如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不过,禅位之后,他还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故土,于是便化身为杜鹃鸟,日夜啼鸣,“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都说“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因此上,这杜鹃便有了一层悲情的色彩,再加上它所鸣叫的声音,听起来非常像是在说“不如归去”,这不由得让进退维谷的行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此情此景,情何以堪啊。于是,诗人不得不再次发出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当登山者坐下休息的时候,便得以暂时放松紧张的神经,可以得闲向四周观望,谁知道,这一看,却又是让人心惊胆寒,“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地艰险,不仅是山险,就连这山上的每一棵松树,每一条瀑布,都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晋代张载曾经有句子说:“盘着飞湍走壁,沙石碰阁,汹涌而惊雷”,而李白,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创造,塑造了一个如同奔雷惊涛的惊险场景,让读到这首诗的人,也不由得闭上了眼睛,捂住了耳朵。就这样,李白再次发出了嗟叹:“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在整个第二段中,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这一系列的景象,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将一种悲凉、空旷的场景,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