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繁衍 >> 诗词初夏雨打杜鹃花,尤见新红满枝桠
杜鹃,又名映山红、山石榴。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该物种全株供药用:有行气活血、补虚,治疗内伤咳嗽,肾虚耳聋,月经不调,风湿等疾病。
杜鹃花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书中将“羊踯躅”列为有毒植物。杜鹃花的栽培历史,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到唐代,出现了观赏的杜鹃花,此时杜鹃花就已移栽入庭园栽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年)对杜鹃花情有独钟,不但写下了许多赞美杜鹃花的诗句,而且还亲自移植栽培。
关于杜鹃花和杜鹃鸟,还有个优美而离奇的传说。相传远古时蜀国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禅位后隐居修道,死了以后化为子规鸟(有名子鹃),人们便把它称为杜鹃鸟。每当春季,杜鹃鸟就飞来唤醒老百姓“块块布谷!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鲜血洒在得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
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是由于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它记载了那段悲壮的抗战。杜鹃花,它已经融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成为了历史的点缀品。
相关诗词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此诗感物起兴。前二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视听并置,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后二句分别承接前二句,一句三顿,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故乡之念。
全诗通篇对仗,结构上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山石榴》
唐·杜牧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间。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似火一般的杜鹃花映红了小山。它的花瓣有繁有简、既多且艳。摘下一朵插在佳人玉钗之上,只怕有人担心要烧坏那乌黑的云鬟。
杜鹃花开时,花片朵朵鲜红欲滴气势非凡、故又有映山红之称。诗人说映小山即是此意。这里用似火来形容杜鹃花确是很形象。
在两句正面描绘山石榴后,第三句笔锋一转至佳人玉钗上。玉钗,一般指白玉制成首饰,其色洁莹透彻。插上一朵红火般的杜鹃花、格外艳眼夺目。
诗人运用夸张语说“只疑烧却翠云鬟”,疑是担心的意思,“只”字强调了这种担心的重要。“烧却”二字正同首句“似火”二字照应,可见诗人立意着眼点即是此诗一以贯之的‘火红’的杜鹃花的颜色。
这首咏杜鹃花七绝,用语准确,形象生动,将杜鹃花红似火的可爱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
《净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
唐·韩偓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一整园红色的杜鹃花开放,它的鲜艳色彩不禁让人沉醉。在枝顶几朵杜鹃花自底部相连,如同聚成一团红色绸纱。蜀国望帝的魂魄一直未归,在这园中哭泣落下血泪才染红出这一片杜鹃花。为何这枝头的一丛花红的更深,只该是望答帝在此泣下的血泪偏多了几滴吧。
诗人在净兴寺赏花,看到一枝杜鹃花特别艳丽,于是突发奇想,觉得可能是望帝的血泪在此处多滴了一些,才使得这枝花格外红艳。诗中描绘生动,联想自然,给人美的感受。
《寒食日题杜鹃花》
唐·曹松
一朵又一朵,併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一朵又一朵的杜鹃花,竞相开放在寒食节,寒食之日,天下禁火,如若问现在还有哪一家没有禁火的话,那就只有开满了象火一样燃烧着的妍丽红花的杜鹃枝头了。
这首题杜鹃花的小诗,写得生机盎然,情趣颇高。诗的前两句“一朵又一朵,併开寒食时”为第一层,写的是杜鹃花当春争发的景象。
首句以诗人视角的移动,描述了一朵朵杜鹃花次第开放的情景。第二句交待了杜鹃花开花的时节,并以“併开”二字生动地展现了杜鹃花竞相开放、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