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

发布时间:2023/2/2 2:18:4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文: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要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了。”

01“德”与“才”哪个更重要?

这是千百年来不断被追问的问题。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两条路,一条用心走,一条用脚走。”

“德”是解决心的问题,“才”是解决脚的问题。

有“德”的人,首先是快乐的人。在孔子的弟子中,颜回被认为最得孔子真传。颜回很贫穷,但很快乐。

颜回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所以有“德”的人,他的内心是丰盈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会被外界的环境所转。

同时,有“德”的人,能融入社会,能给社会带来利益,进而给自己也带来利益。

人生来都追求自己过得好、过得成功,这是天性。这一点在小孩子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如果不加以引导,小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自私、任性,甚至危害社会。

追根溯源,这一点来源于动物的原始野蛮性。我们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类脱离野蛮,走向文明。这也属于“德”的范畴,就是将主流社会价值观融进孩子的灵魂中。

同时,“德”能促进“才”的形成和提高。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德”“才”一体,“德”是本“才”是用。

天道

真正的大德之人就是懂得“天道”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一通百通,比如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舜等,他们不但品德高尚,同时也是某些方面的顶级专家。

所以,张居正才这么看重这一句,赞之为“万世之明训”。也就是:德行实践是本,读书学习是末,如根本不固,学也枉然!

02什么才是真正的“孝悌”?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对吗?

论语第二句就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孝悌“在孔门中的分量,其实我们每位中华儿女灵魂深处都植入了“孝悌“的种子。

一封家书

所以歌曲“一封家书”才打动那么多人。

但是“孝悌”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弟子规》中这样说:

亲有过,谏使更,悦吾色,柔无声”

圣人都会犯错,何况父母。所以如果父母不对,我们要建议谏言,而不能一味地顺从。顺从于父母的恶,才是真正的不孝。

当然,我们要注意谏言时的态度,不能恶言恶语,让父母伤心,这就远离了“孝”的本质了。

“悌”也是一样,《弟子规》中说: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与亲友相处之道,是不执着于财物,不要在言语上争短长。但并不是说,一味的退让。对原则性问题则要坚持,要讲究方法,否则就会助长亲友的“恶”,不利于亲友成长,这样反而远离了“悌”道精神。

03轻允诺是伤害朋友的最好方法

“XXX,这事你能办吗?这对我太重要了。”

“没问题,放心吧。”

我有一个朋友,很有点才华,也是热心肠。但总是爱轻易许诺别人,又好面子,事办不成时,不好意思跟人说。每次把事耽误了,都狠狠得罪一个朋友。因此,名声越来越臭,日子也越过越狼狈。

人无“信”不立

这就是“谨而信”给我们的提醒。我们与人交往,诚信是第一准则,“信”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是人与人联结的纽带。

人“无信不立”,有了“信”,我们才能和他人联合成一个整体,才有力量干成大事。

04“行”才是真学问

陆游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知识不是真学问,理解了做到了才是真学问。所以,这一段专门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强调了“行”的重要性。

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的赵括,熟读兵书,善于辩论,连他的父亲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都辩不过他,但是他却缺少“行”的历练,他的“知”是“假知”。最终,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自己身首异处,还连累45万赵军被坑杀。

明代圣人王阳明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知行合一”,他说: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也就是说,认识事物的道理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一体两面。

结论:

这一段话,道出了古代圣人教育的精髓。就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以孝为本,充盈仁心;身体力行,然后学文。

(完)

于年3月15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4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