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新教改现象语文古代文学背太少,要多背一

发布时间:2023/2/25 21:22:00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全文一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名师讲学习方法

最近一段时间,《弟子规》这本古代儿童读物,可谓十分火热。

据有人统计,该书目前在市场上的版本已有数以百计,不仅被许多中小学、幼儿园,指定为孩子的“国学经典”读物,还被改编为歌曲、舞蹈、动画片;许多地区,甚至已开始要求孩子能够对其全文背诵。

然而在不久前,北京市第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在接受采访时却表示:

“有的书本绝大部分是糟粕,有的整体是糟粕,还是抛弃为好。比如《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全书充满了封建奴化思想。”

在这位特级退休一线教师看来,如今有人一味提倡阅读量,却不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是一种走偏了的形式主义。他直言“伪教育”会把学生的才气、兴趣、创造力磨掉。

01《弟子规》算不上是一本好的儿童读物

作为北京市语文学科的带头人,中学语文教育学界的名师,李家声老师的这番话,对于我们的家长老师来说,其实非常具有借鉴性意义。

以《弟子规》的内容为例,其与成书于宋朝、侧重于自然知识的《三字经》不同,前者更趋向于以成人的口吻,向孩子灌输、训诫——各种伦理纲常、处世之道,并且在很多地方的表述,存在相互冲突的地方。

比如,书中一方面强调孩子要“言不讳”,另一方面又对孩子教导“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精神分裂式的教导。

还有书中“骑下马,乘下车,过尤待,百步余”,这样的礼仪规范的教导,也早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所脱节。

让孩子这样“囫囵吞枣”式地学习“古代文学”,而没有做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孩子形成一种僵化的东西,这其实妨碍了她的思考、思维,妨碍了她去接受新的东西。

02对于语文新教改,大量背诵绝不是最后目的

高考古诗文背诵量大幅增加会伤害语文的“魂”!在澎湃新闻的采访视频中,李家声老师谈到,对于语文课改,李家声表示,自己有“一千种焦虑”。

熟悉最近高考改革动向的人都知道,最近语文新教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古诗词背诵内容的增加。

“学习语文,绝不能仅仅是简单粗暴地强调背诵,这是一种灌输教育,是很落后的。”他希望大家重视语文,是要通过“语文学习”,能够真正的明事理,而不是仅仅是为了考高分、上名校。学习语文,要培养实际的能力。

许多执迷于让孩子背诵像“弟子规”这类内容的家长、机构,其实往往本身不了解“传统文化”和“国学”,但是一听这2个词,知道最近这些内容比较火,就愿意把孩子搞来去学、去背。

其实,孩子不是越背诵就能越“聪明”,或者有知识的。在我看来,背下来的知识,永远都是死的——只有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和内涵,懂得如何去运用它,甚至能够创造出新事物来,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

03对于学习,我们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学会这几件事

首先,对学习的内容要学会甄别。学习往往在于精而不在多,这是我们许多的学生、家长所忽略的。

不管是从小给孩子报名的培训班、特长班,还是孩子冲刺中高考时大量的刷题、补习、试卷,很多人忽略了学习的特点,其实是特别需要做好“精力的分配”的这件事的。

一些家长从小给孩子报七八个补习班,孩子学不过来,家长也接送不过来,最后导致半途而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只会百害而无一利。而中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短处”,进行大量的无用功的训练,其实也造成了白努力的后果。

其次,对于学习的方法要注重理解和思考。记忆只是学习的第一步,比如:我们1+1=2能够记得住,9乘9以内的运算可以记得住,但是不代表我们可以记得住所有的计算。

语文也是一样,我们模仿写作,是要从理解“明月、秋风”这样的意象开始,思考出那些名人名作中,写作中所运用的精妙之处,然后才最终能真化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像央视有个节目叫《经典传唱》,其邀请了许多专业的作曲人,将一些古代的诗词重新谱曲。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现代人能够更好的理解古代诗词中的美感。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太过于追求“肉眼可见的效果”,这其实是学习的一种误解。

真正良好的学习,需要记忆、理解、总结、练习等等好几个步骤。每一步都急不得来,而且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大家好,我是

名师讲学习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7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