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劝君慎读弟子规,国学经典待商榷

发布时间:2023/7/18 1:50:21   
北京皮肤病治疗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作为很多国学机构主打的招牌,《弟子规》在当今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内容浅显易懂,孩子入门快;一方面训诫式的教育方式满足了家长们对子女的“管理”,他们自然乐意买单。

于是,大量层出不穷的国学机构便以《弟子规》为杀手锏来招生,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主要授课内容,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国学热”中分一杯羹。

作为一个自小受过蒙学,后来在国学机构工作过,如今依旧给孩子讲诗词和古文的老师而言,我对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弟子规》并非国学经典,虽然短时间它能规范孩子言行,但是长此以往,容易误导孩子的教育,影响孩子对国学知识的深耕。

换言之,《弟子规》应当作为一本言简意赅的小学生规范条例,冬天夜晚炉火边父母给孩子边读边讲的童年守则罢了,远远上升不到国学经典的程度。

01蒙学的前世今生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读书越早越好,《易经》有言:“蒙以养正,圣功也”,也就是说,孩子在蒙童时代就要培养他正直无邪的品质,这样才能让他将来成就一番大业,成为“圣人”。

殷商时期国家就专门为贵族子弟开设了小学,春秋时期民间出现了对儿童进行启蒙的机构,秦汉时期,这些民间机构被称为“乡学”“村学”“书馆”,教师被称为“书师”。

针对儿童的教材也随之产生;西周时期有《史籀篇》,秦代有《仓颉》、《爰历》、《博学》等,汉代的《急就篇》,第一次使用韵文的形式,比如“汉地广大,无不容盛”等语,摆脱了字与字、句与句之间毫无关联的状况,便于儿童记忆。

南北朝出《千字文》,宋代出《百家姓》、《三字经》,这三本共同组成了流传历史千年的一整套识字教材“三、百、千”体系,基本将前朝所有的童蒙读物取而代之,其中“三”偏重道德教育,“百”以日常应用为主,“千”传授则是行为规范和处世准则。

古代开蒙教育方式比较单调,主要是朗读和背诵。上课的时候,学童站在老师旁边,老师念一句,讲解一句,学生跟读,读几遍以后让学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自己读,直至背诵。

背诵无误后再教新课。而每日新课前,要让学童把之前的内容轮流背诵。

“逢十日总理十日书文,限午前背完。逢二十日总理二十日书文,作两日理,限次日午前完。逢月总理一月书文,做三日理,限三日午前完。逢季总理一季书文,做五日理。凡念完一本则通本理一遍,年终将一岁书文总理一遍。”——清-崔学古《幼戒-教书》

这种强制记忆的方法,对儿童来说虽然显得略微枯燥和残酷,然而效果却奇佳,很多时候,学习蒙学,最好的办法到底是不是“死记硬背”?我们对此事还有待商榷。

02《弟子规》到底是不是蒙学教材?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就中一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传统蒙学的教材非常丰富。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童蒙读物多达多种,有50种是比较主要的。而目前大行其道的《弟子规》其实根本不是古代传统童蒙的读物。

《弟子规》读本出现在清代,是山西一位落第的秀才李毓秀所编,因为作者没有走上仕途,也没有什么学术成就,所以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记录很少,《弟子规》这本书在《四库大系系列数据库》种书中,只有两条文献。

“古代出了那么多贤人君子,写下那么多唐诗宋词,都是因为从小读《弟子规》”

这句话纯属后人的无稽之谈,因为这本书在清代压根没有流行,它仅仅是在祠堂、茶馆、书馆这些公众场合,给干完农活不识字的劳动者提供扫盲教育,宣讲伦理道德和基本法令的,根本不是儿童开蒙读物。

03《弟子规》的问题出在哪里?

民国大师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红楼梦》,着长衫,迈缓步,到讲台坐定,先不急着开口,饮一盏茶,吸几口烟,似乎要说话了,但又不说话,再吸一口烟,才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

“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然后又加一句表示强调:“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

其实开蒙教育也是这样,给小孩子上蒙学,一定要选上好的内容,即便不是《论语》《诗经》,也应该从《千家诗》《幼学琼林》等书讲起,而绝对不能是《弟子规》。

那么《弟子规》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1)内容并不经典,只是整合加工

《弟子规》并非原创性很强的作品,而是参阅了经典、将《论语》《礼记》朱熹的《蒙童须知》中的部分内容提炼出来、糅合后归类、改写为三字一句的韵文。

它的“总叙”完全是脱胎于《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以此作为全书架构划分章节。

部分内容明显参照《礼记》,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来源于“凡为人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是“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的总结;

“将上堂,声必扬”则是原文照搬。

更多的是对朱熹的《蒙童须知》的改写,《蒙童须知》是散文的形式,很多话说得明白,却比较冗长,如“若父母长上有所召唤,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在《弟子规》中浓缩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弟子规》全书讲的都是做人的行为规范,内容也多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类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事情。

这些内容读读看看就可以,当作经典国学去大范围讲解,深层次学习,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2)部分知识存在曲解

因为原作者李毓秀的整体文化素养不是很高,所以在对先贤古籍的解读上存在很多误解,有些甚至是主观臆测。

比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段话是对“泛爱众”的进一步诠释,原意引用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是孔子效法天体运行之象,认为君子要自强不息,效法地势持载之象,认为君子要厚德载物。

天行健也好,地势坤也罢,严格讲,与“泛爱众”几乎毫无关联,李毓秀认为孔子也有博爱思想,其实孔子的博爱是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之上,他人之父与己之父,他人之母与己之母,他人之兄与己之兄都是有差别与亲疏之分。

到了孟子,曾经推己及人,甚至“推恩足以保四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而墨子的兼爱是什么呢?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显而易见,墨子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

孟子极力反对这种爱,他曾发文批判墨子与以及另一位公知杨朱,“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李毓秀打着孔子思想的幌子,采用的确实墨子的思想,这一点非常不严谨!

再比如: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护我们,为人子女感受得到父母的恩重如山,自然小心谨慎的行孝,不敢让父母挂念操烦,这样的孝顺并无困难。

而当我们遇到不喜欢子女,厌恶子女的父母亲,子女也一样能尽孝,把孝道做到圆满,这就难能可贵了。

这句话貌似有一定道理,毕竟对待父母不能严格讲清是非道理,我们也不能过于恩怨分明,我不是批判这句话过于迂腐,而是说这句话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在《论语·为政》中,关于孝顺父母,孔子与学生有一段经典对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意思是说,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孝顺是让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这是一句含义丰富的话,而李毓秀肤浅地理解为如果遇到不好的父母就应该逆来顺受。

我猜想他是引用了大舜的典故,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虞舜者,名日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通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大体意思是舜的父亲叫“瞽叟”,是瞎老头,母亲死得早,后母和弟弟总是迫害他,但舜仍然孝顺父母,爱护弟弟。他们想杀掉舜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舜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这样的故事真假难辨,但是放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却真的不合适,毕竟,家庭的和睦融洽才是目标,孝是为了家庭和睦。李毓秀把孝当成了目的,一定要让亲人恨我,恨得越厉害,越能成全我的孝。这是一种对孔子思想极大的曲解!

再比如:

“父母责,须顺承”“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批评孩子,孩子听完后,如果觉得父母误解了自己,应该鼓励孩子和父母说明情形,而不是一味地唯唯诺诺地顺承。至于“挞无怨”,则更是不应该提倡,因为父母打孩子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讨论。

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认为,劝谏父母要讲究方法,而绝不是一味顺承,“几谏”最要紧的地方,是分寸的拿捏。换言之,孔子意思是要子女从父母内心深处真正理解他们,包括理解父母的局限。

我们都知道,子女跟父母阅历不一样,境遇不一样,有时候最终劝谏不动也是可能的。所以有“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承认,人和人之间的隔阂,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消除,但依然要努力,这恰恰说明了孔子的热忱。

《孔子家语》有言: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父母打你,不痛不痒你就忍着,让他消消气。真是打得重,你要跑。你不跑,打坏了,父母也后悔。要理解父母也是常人,有常人的弱点,有情绪的无常,越能理解父母作为普通人这一点,就越能原谅他们的过失。

由此而论,李毓秀将复杂的孝道简单化,肤浅化和扭曲化了。这并非孔子的本意!

除此之外,鉴于时代原因,还有几处有待商榷。

“居有常,业无变”“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骑下马,乘下车,过优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几句到不存在说对孔子思想的误读,而是与当下的社会环境不符。现代社会的发展鼓励人员流动,不搬家、不改换工作越来越不现实。

当今的快节奏生活也不可能让人“丁忧”三年,没有单位可能给三年丧父、丧母假期。而下车、下马、等着长辈过去百余步再走,完全不适合拥挤不堪的交通现状。

至于长辈站着、晚辈不能坐,要论具体情形而定,不宜严加规定。但即使在长幼观念不强的西方社会,聚会中,当重要人物或值得大家尊重的长者入场,人们也习惯性地会站起来迎接。

(3)“训诫式”教育模式存疑

《论语》的教育模式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你在学习中聆听中感悟中如沐春风。孔子不是板着面孔给你讲道理,而是给你思维的启发,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思考。

而《弟子规》的教授方式却是“训诫式”的,它就是一本小学生行为准则,板着面孔教你如何如何。

我们会发现,《弟子规》中大量充斥着“勿”“则”“须”这样命令式的字眼,意思是你照着这么做、那么做,就行啦!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弟子规里面没有解释。

(4)《弟子规》对我们以后写作用途不大

我们儿时学的很多内容最容易潜移默化进入我们的血液,进而转化成我们的文字,比如《论语》,比如《唐三百》,比如《古文观止》等等。那些优美的句子,充满哲思的话语一方面可以启发我们的心智,一方面也能让我们的文笔变得典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些句子无不经典却又朗朗上口,易于成诵。

我们写中学作文,高考作文,经常化用的名言警句有多少出自圣贤之书,有多少来自唐诗宋词,有多少仿自古典名著,又有多少来自《弟子规》呢?

04蒙学学哪几本书最好?

既然学习《弟子规》并不合适,那么哪几本书比较适合孩子学习呢?

(1)《幼学琼林》

俗话说,读了《增广》会认字,读了《幼学》会读书。《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而且,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代伟人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我们欣赏一下其中的内容:

比如“天文”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比如“文事“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德,学富五车。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八索九丘,是八泽九州之志。《书经》载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书》;《易经》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系,故曰《周易》。二戴曾删《礼记》,故曰《戴礼》;二毛曾注《诗经》,故曰《毛诗》。孔子作《春秋》,因获麟而绝笔,故曰麟经。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钺,乃《春秋》一字之贬。

比如“朋友”

取善辅仁,皆资朋友;往来交际,迭为主宾。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相资,曰丽泽。东家曰东主,师傅曰西宾。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肝胆相照,斯为腹心之友;意气不孚,谓之口头之交。

(2)《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是学习古诗词和对联的入门书籍,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清晰的了解。其作者车万育,湖南邵阳人,康熙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户部、兵部给事中,史书中说他常仗言直谏,以忠君、正直传名。

在《声律启蒙》中,车氏以对子的方式和严格的用韵,将天文地理、人物景物、历史典故、器物虫鱼等等常识编撰在一起,使整本书朗朗上口。全书共有90首对子文,按韵分编,一个韵下有3首。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尤为可贵之处,《声律启蒙》的韵文编辑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这些故事,向儿童进行生活常识和道德规范教育。

比如: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这几句,不仅教授了字、词和对联的常识,还通过对比让儿童了解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反映了中华传统道德中注重谦让和仁义的文化,不要学陈后主和汉中宗两个反面教材。

平仄工整、声韵和谐、用词通俗、节奏明快、富有乐感,既符合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诵读和记忆,《声律启蒙》应该是现代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好读本。

(3)《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

作者的寓意是,看了这本《龙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

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

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

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作者也很厉害,萧良有,自幼聪颖异常,有神童之誉。明万历八年(年)会试第一,进修撰,任国子监祭酒,在当时声望极高。远非李毓秀水平可比。

05学好国学,受益一生

戴建业老师曾说过一段经典的话:

“国学”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是我们精神的支柱。它涵盖了古代经、史、子、集。国学铸就了我们的灵魂,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中国人如果丢掉了自己的国学,就丢掉了自己的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智力的层面来说,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良好的记忆,严谨的逻辑,四者兼备才算得上才智卓越,学习国学正是培养我们想象、直觉和记忆的有效途径。

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博学多才,从小学习各种传统文化知识。所以一方面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给孩子教授优良的国学作品,一方面也要求家长有多甄别,不要被市面上鱼龙混杂的国学机构蒙蔽双眼。

最后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6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