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

发布时间:2023/11/8 16:32:30   
北京手足癣医院那家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5/8593631.html

初中课内必背及课外诵读古诗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2首,第1-4首)

第1首《观沧海》

我向东行进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海水是多么的浩荡,山岛在海中高高挺立。

周围树木丛生,花草繁茂。秋风吹来,穿过林间发出萧瑟的声音,澎湃的波浪也不停地翻涌。

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好像是从这大海中出发的。银河的灿烂星光,也像是从这大海中产生的。

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是多么幸运啊,就写下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曹操(年-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诗风朴实无华、慷慨悲凉,为后人师法。又由于一些诗中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还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此时的他彻底清除了袁绍在河北的势力,基本统一了整个北方,登山远眺,大海的雄伟壮丽进一步激发了他建功立业、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情动于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观沧海》。

这首四言写景诗章法分明,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门见山,点明诗人的所处之地与主要行为,其中“观”字统领全篇,表明以下内容全部都是诗人所看到的景象。除去结尾的结束语,下面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层,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为实写之景,“日月之行”四句为虚写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显然是诗人观景之初所得的大致印象。我们刚刚登上一座山时,第一眼看到的总是比较宏大的整体轮廓,诗人此时的视角就停留在浩瀚的水波与突兀的山岛上,为我们展现出雄奇壮丽的沧海远景。而后诗人开始进行更细致的观赏,他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之中,山岛上的花草树木仍然郁郁苍苍,有着不畏自然的顽强生命力,也许他会因此想到在东汉末年的乱世纷争中“杀出一片天”的自己。而诗人着重写大海的辽阔与汹涌,营造出一种令人振奋的独特境界,让这个本该凄凉落寞的秋天变得雄浑壮丽起来。看到这样的景象,诗人脑海中也不禁浮现出大海吞吐日月、包纳星辰的盛大景象,以丰富的联想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我们面前,同时也表现出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广阔胸怀,他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般,将天下纳入自己的掌中。在曹操的笔下,沧海的雄浑壮阔与诗人的雄心壮志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曹操的英雄气概。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暮春的杨花已经落尽,杜鹃鸟声声悲啼,我听说你被贬去很远的地方做官,要经过五溪才能到达。

我把我心中的忧愁寄托给天上的明月,这样就可以和月光一起,乘着风儿追随着你,直到比夜郎还要靠西的地方。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出生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幼年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奔放,想象丰富,人称“诗仙”,又因为嗜好喝酒,自称“酒中仙”。他与很多诗人有交情,后人将他和杜甫合称为“李杜”,二人为中国诗歌史的两座巅峰。

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春天,王昌龄由于“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不检点)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后,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先从南国暮春的景物起兴,渲染了一派迷蒙凄清的氛围。杨花飘零,是因为东风将尽,春色渐阑。“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然而春天到底是留不住的,就像好友被贬去蛮荒之地,诗人虽然充满同情与关切,却也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不过还好,虽然二人不能见面,但是诗人的友情一直不会离开。李白将这份抽象的情义具象为一轮明月,一缕清风,这样就可以追随在朋友身边不离不弃。曹植《七哀诗》云:“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齐浣《长门怨》也说:“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李白则将这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明月和清风都是可以跨越时空阻隔的,情义也是如此。李白现在所处的扬州,月色最是闻名,“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托付给最美丽的明月,纯粹得晶莹剔透,读来情真意切。

第首《次北固山下》

我作为客行在外的人,如今乘船赶路,来到了青山绿水之间。

这时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显得更加宽阔;一阵顺风吹来,带着船上的白帆高高悬起。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面上已呈现出一丝春意。

写好的家书会被寄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够带着它送到我的家乡洛阳城边。

王湾(约69年-约年),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本诗为诗人漂泊颠沛于南国所作,诗句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句为开端,描绘了清丽秀美的江南景象,也交代了诗人的行踪。这江南风光固然是青山绿水的好去处,但诗人羁旅其中,却勾起了乡思。然而这思乡的感情,却不是苦痛哀愁的,我们可以从诗人对景色的描写中一探究竟:颔联是江上行船之景象,水道平坦开阔,朗朗江风,春和景明,气象开阔宏大,富有韵致,可谓描绘出了一幅明丽的春日江景图。颈联是连夜行舟所见之景,在描写季节和时间的同时,亦是包含着深刻理趣,气格不凡。残夜将尽,红日初升;旧年即去,江春涌现。海日、春天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红日驱散了黑暗,春意温暖了严冬,这些是景语,亦是情语,蕴含着随着时序和年轮交替,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思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与诗人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历来被诗家赞叹不已。而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寄托着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作者身居南方,漂泊不定,望见春日里北飞的大雁,期盼着它们能将自己的家书和思念之情捎到家乡洛阳。作者似与大雁对话,对大雁抱有期盼,写法别致,也体现出作者淡淡的思乡心绪。江南的清丽风光与作者的思乡之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景在诗里却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景令人心忧,因为江南虽美,却不是他的归处,处处美景反而更牵引出乡愁。但美景又让人心怡,因此诗人并没有过分哀痛,反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继续行路,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江南更增一抹亮丽的风景,可谓相得益彰。

第4首《天净沙·秋思》

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停落着几只乌鸦,不远处的小桥流水边隐约有几户人家,古道上是一匹顶着西风艰难前进的瘦马。

夕阳已经缓缓坠下,而那位悲伤的游子依然漂泊在海角天涯。

马致远(约年-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杂剧、散曲都很擅长,有“曲状元”的美誉,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如果有人问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哪一首诗最像电影,那我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整首散曲仅仅是罗列了一系列意象,没有任何抒情的话,却使我们真切体会到深秋的凄凉氛围、游子的孤独心境,就像一组不加旁白而寓意明确的电影镜头。

开头三句一连推出了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都是衰败的景物,渲染出日暮途穷的萧条气氛;小桥、流水、人家,则带有温馨的气息,但是这份幸福是别人的,游子只能远远地望着,他所有的,仅仅是眼前无穷无尽的古道、耳边萧瑟刺骨的秋风、胯下疲惫不堪的瘦马,别人的幸福反而加剧了他内心的忧愁。“古道”一句,既与色彩暗淡的“枯藤”句形成了正衬,又与色彩明亮的“小桥”句构成了反衬,在勾勒出游子形象的同时,也形容了他苍凉的心绪。

祸不单行的是,偏偏在这时,天边的那轮夕阳也向西山落了下去,天地间显得更加昏暗。这就像一支鼓槌重重地敲在游子的心坎上,使他真正愁肠寸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既是对游子身份的点明,又仿佛是发自他内心的呐喊,更为我们暗示了他接下来的命运是继续像现在这样漂泊在海角天涯,不知何时才是一个尽头。

白朴也有一首写秋天的《天净沙》。这两首散曲有一些共同点,如细致地描绘出秋季的冷落苍凉、擅长将孤立的景物组合在一起使画面充满流动感。不过,它们在主旨上有着不小的差异,《天净沙·秋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6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