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李煜和蒋捷各写一首词,巧借樱桃,倾诉颠沛

发布时间:2022/9/12 19:00:34   

“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不仅抒发春去难留的惆怅之情,还巧借樱桃叹时光飞逝。在五代、宋元交替之时,那些带有去乡怀国忧伤情结的词,最有代表性是李煜和蒋捷的词作,成为那个时代最打动人心的文字。

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十二月,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灭亡。次年春天,李煜被押送到达宋都汴梁,从此过着囚徒的生活。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作于开宝八年()初夏,是他在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悼国之作,直抒胸怀,感情十分沉痛。

李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樱桃落尽,春天已经离去,只有那蝴蝶还翻飞着银灰色的翅膀双双飞舞。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人群渐渐散去,小巷一片冷冷清清,只见袅袅残烟草色不清。炉里的香烟随风轻轻摆动,闲绕着香炉上的凤凰绘饰。但见她愁容满面拿着罗带,回首往事只觉仇恨绵绵。

《礼记·月令》记载“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樱桃)先荐寝庙。”《汉书》记载“惠帝尝出游离宫,取樱桃献宗庙。”李煜此时,宗庙莫保,樱桃难献,而樱桃又随“春归去”而“落尽”,伤逝之感良深。

这首词巧于用典,用《礼记》、《汉书》天子取樱桃献宗庙的典故,写主人公独处伤怀,春怨无归的怅恨、无奈之情。虽然樱桃、蝴蝶、杜鹃等都是春夏之交的景物,但另有深意,“樱桃落尽”和“子规啼月”都是用典,意寓是用樱桃难献宗庙、杜宇失国的两个典故,写伤逝之情、亡国的预感。

蒋捷,南宋词人,公元年(宋度宗咸淳十年)中进士,成为南宋的最后一科进士,但还没来得及任职,南宋灭亡。

公元年,元灭南宋,一个时代走到了末世。南宋覆灭后,蒋捷,作为一个南宋的遗民,山河破碎,深怀亡国之恨的蒋捷,不愿入元朝为官,辗转异乡,生活落魄,一无所有,饱经风霜忧患,流浪飘零于太湖之滨姑苏一带。

公元年春,南宋消亡之初,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和伤国之情写下这首词《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

这里是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他乘船经过吴江,见春光正好,却莫名地生出无限悲凉。离乱颠簸,羁旅天涯,那份苦楚不是春光可以消逝的。明艳的春光,对照凄楚的神魂,春深似海,春愁似海。

身为游子,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莫名惆怅呢?

在人的一生中,聚散离合,浮沉起落,花谢花飞,潮起潮落,可以成愁。但是,这些愁与国破家亡之愁,绝不可同日而语。

南宋虽然偏安苟且,但至少还有江南烟雨,可以浸润诗情画意。可是如今,旧时物是,亭台楼阁,都只如云烟。“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多美的江南春色,可是漂泊之人在这里,却是风雨交加,凉意直透心间。风景再好,也没有好心情去欣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天涯漂泊之人,最渴望的,永远是归去故园,多么希望能够立刻回到故里,洗去尘埃,调笙焚香。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芭蕉叶绿,樱桃果红,季节轮回变换,年年如此。人生就是一场匆忙的旅行,还没有看够风景,已在别处天涯,还没有体味清闲,已是鬓发苍苍。

《一剪梅》词牌,有叶六平韵和逐句叶韵两种写法,这首词用了逐句叶韵的格式,读起来更加铿锵悦耳。《一剪梅》词牌的特点是在舒徐(七字句)与急促(四字叠句)的节奏较整齐的交替中显现动人的音乐性,而且往往突出画面的重叠或心境的重叠。蒋捷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表现手法更为丰富,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这首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南宋亡国后,蒋捷许多词作,都表现出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