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繁衍 >> 2024年高考总复习第01讲整体把握诗歌
第01讲整体把握诗歌文本
语文高考试题诗歌是必考的题型,诗歌的整体把握要从题目、作者、背景、注释、所学旧知等方面把握,诗歌鉴赏一般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情感价值观四个角度出题,但是考查的试题不会单纯从某一个角度来出题,而是融合了四个方面的某些部分,是对诗歌的一个高度综合考查,试题一般来说是两道试题,一道四选一的选择题,赋分3分,另一道试题就是简答试题,也是力求综合几个考点。
例如:年全国甲卷,第一道选择试题: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解析如下: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A项考查的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14.A15.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这是一道炼句试题,是针对意象(柳影、梅花)、手法(以动写静,虚写)、情感(不舍、乐观豁达)的一个综合考查。
《虞美人》李煜
一、整体把握诗歌节奏:
1.把握节奏:把握节奏快慢和轻重音。
2.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两句一换韵
3.读出感情:
感情基调:低沉、凄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品味意象:
1.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创设了哪几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明确:意象有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联系背景:“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却希望它赶紧结束。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将囚徒生活的幽怨、月夜听风的无眠、物是人非的无奈、愁怀难解的悲凉,以及对昔日帝王生活的怀想交织在一起。
三、赏析手法:
这首词运用哪些艺术手法?
点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表现手法:虚实关系、动静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和设问,用春水来比喻愁,将抽象感情具体化,愁思像春水一样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之多;又像春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四、思想情感:
.思考:作者运用前面的三种艺术手法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这首词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愁”
1、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2、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3、境界阔大,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4、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总结: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因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1.抓住重点词语
读下面这首诗,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有考生认为该诗是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表现诗人孤独思乡之情的,前两句写“曾经”,为虚,后两句写“灯前”,为实。如此理解虚实,似无不可,但诗歌的感情并不能由此引出,表现手法和情感把握出现了逻辑断层。这首诗在理解上有两个很重要的词语:“惯”和“等闲”。“惯”是“习惯”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意思,那么前两句的大意是:曾经已经习惯于离开家乡,把浪迹天涯当作很平常的事。这样,联系后两句梦见家乡的惆怅,就可知前两句所表现的洒脱只是一种表象,主人公内心其实对家乡怀着刻骨的思念,于是很自然地就可知道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感情了。
2.抓住重要意象
诗歌通常借助一些意象来渲染气氛、表现形象、传达感情,因此,抓住诗歌的重要意象是准确读懂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如考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题:“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如果我们抓住诗中出现的“莓苔”“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重要意象,特别是其中的形容词“静”“闲”和动词“闭”,会很容易地明确环境的最大特色就是“幽静”。
再如考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题:“《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我们只要抓住其中出现的凋落的残花、飘飞的柳絮、将逝的东风以及啼叫的子规等意象即可。
3.抓住诗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可窥探到诗歌的许多有效信息,如写作的背景或原因、诗歌的主要话题、主体思想等。
如《含山店梦觉作》、《奉陪郑驸马韦曲》、《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等,这些标题都揭示了作者写作的背景或原因,对我们读懂诗歌很有帮助。
再如的《宿渔家》、《早发》、《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等,这些标题都表现了诗歌的主要话题,诗歌的内容必定和这些标题相关,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犯一些低级错误。如有考生回答《宿渔家》题目:“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的时候,就因为忽视了“宿渔家”这个标题,而将诗中的“灯前笑说归来夜”误解为诗人独自“笑说”。既然标题是“宿渔家”,那么,当然应是渔家与诗人“笑说”,表现了渔家的热情以及客居在外的诗人所感受到的温暖。
4.抓住细节描写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可看成是浓缩了的散文,其中的细节描写对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关系重大,我们在读诗时切不可放过。
如诗: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诗中“缓步”一词,已写出诗人迈步于暮春山间时的不紧不慢、优游闲适之态;“濯手闻香”这一细节更加传神,试想一下:一个人漫步山间,看着眼前的流莺飞燕,然后到涧水边洗洗手,洗完之后还不忘闻闻自己的手,这个人不是心情愉悦闲适又是什么呢?抓住了这个细节,后面第3小题“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自然也就准确地答出了一半。
再如秦观《阮郎归》题目:“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该词末尾两句是:“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前一句不难理解,大意是说主人公转过身子,准备继续下完残棋;后一句的“应劫迟”结合注释对“劫”的解释,也好理解,即下棋落子迟缓。要准确理解词中人物是什么样的情绪,关键就在对“沉吟”一词的理解了。联系《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完毕之后的“沉吟放拨插弦中”,可知“沉吟”有若有所思、心神不宁之意。
5.抓住注释
命题人在诗歌后面给出的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