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繁衍 >> 谁道人生无再少苏轼这首励志的词,为什么最
前言
中年,其实是一个比较脆弱的年龄段。古语有云,四十不惑。不惑之年,会经历到许多的东西。比如上有年迈的老人,下有未成年的孩子的压力;比如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几年,未曾加薪升职的失意;比如十余年夫妻平淡而乏味的感情生活等等。这一切,很容易让人产生迷茫、颓废之感。这样的一个人生阶段,该如何来面对呢?
这个时候,你应该读一读苏轼的词。一出场既是高光时刻的苏轼,恰恰是在中年之时,开始经历被一贬再贬的仕途失意的。这样的落差,这样的挫折,苏轼又是怎么度过的呢?
谁道人生无再少,苏轼的这句出自《浣溪沙》的词,就是在中年失意之时写下的。它写出了身处困境却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非常适合困顿的中年人读。
词与译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
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
傍晚,下起了小雨,杜鹃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
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此词描写了雨中南方初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虽处困境却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片即景取喻,表达了有关的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情,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情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两年前,即公元年,苏轼狼狈地收拾行李,带着一家老小,从汴京来到了这里——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使得他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有幸捡回来了一条性命,从一个知州被贬为被官员看管的团练副使。
刚开始,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在黄州生活,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也写过“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卜算子缺月挂梧桐》)这样的诗词。然而,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加之他自己健康的心态,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也就是公元年,苏东坡与在当地结识的一位名医庞安善,一起同游清泉寺,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这首词有一个小序,说: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苏轼用这一则序,交代了地点。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清泉寺旁边,有一条河,叫做兰溪。在这里需得提一提,因为地势原因,我国的河流大都是自西向东流,长江、黄河都是如此,这样的诗词也有很多,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但眼前的兰溪很特别,它是自东向西流的。
苏轼的特别之处就在这里。大部分人看见这样奇特的情景,大不了会产生这个奇怪的念头而已。苏轼不同,他会抓住生活中的小情景,小细节,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自己的全新体验中,悟出人生的哲理。
(演员陆毅扮演的苏轼)
这个春天,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也干干净净没有淤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声声啼鸣,“不如归去”~~
谁说人老了不会再回到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自东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感叹时光流逝,白发又如何,依旧可以老当益壮。
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就是苏轼看见溪水西流悟出的哲理。
苏轼这个人人敬仰的大才子,在步入中年,可以宏图大展之时,翻身跌下了使得他意气风华的政坛,跌得那么惨,还险些失去了性命。前半生的所有努力,所有功绩,都归为零,甚至还成了负数。
正常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崩溃,都会颓废。苏轼也一样,可是他却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的调整过来,这也正是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到了中年又如何?人生失意又如何?门前的流水都可以自东向西流,人生又为何不能重拾少年心,东山再起呢?
只要你永远保持着活力,保持着少年的青春,那就会永远能像少年一样朝气蓬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这首词适合中年人读的原因。
结语
人到中年,其实也更容易活得通透。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经历,会让人渐渐认清现实。明白青春总会逝去,明白世事终是难料,明白身边压力山大,明白心灵深处的寂寞......无论是平平淡淡的到达了中年,还是栉风沐雨奔到了中年,都有唯有自己才能知道的辛酸与苦楚。
一位朋友对我说过,成年人的烦恼,唯有自渡。所以,不妨来读一读苏轼的词吧,或许,会让你豁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