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生活环境 >> 弟子规是精华还是糟粕该如何取舍
《弟子规》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但其实它的许多内容都源于《礼记》。从内容上看,它以《论语·学而》第六篇为全文总纲,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免责以学文。’”
换言之,《弟子规》继承了《论语》中孝道、兄弟之德、谨信品行、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思想。它是儒家历代圣贤相传下来的生活规则,其中列举的件事,都是为人子在生活点滴中应该具有的礼仪和规范,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礼”在生活中具体实践。
凡是都有两面性,《弟子规》作为儒家蒙学读物,并不能一概而言是精华,或糟粕,放在现代,它算是一本加强当代人价值判断的良好教材,但另一方面,却又存在当今文化背景下使用的局限性。
《弟子规》中的“精华”
《弟子规》通过件事情具体列举了为人子弟在生活点滴中国应该恪守的规范,而这件事的背后还透视着做人的基本原则。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恭敬地听,如果没有,那就不对。
“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责备时,有没有顶撞,如果有,那也不对。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瞒着父母做事,是不对的。
“朝起早,夜眠迟”。
早晨没有早起,晚上12点以后才睡,这是不对的生活习惯呀。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在生活中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总而言之,《弟子规》算是一部在生活中实践礼的书,蕴含着做人原则而和对生活中的件事的规范,在一些方面,也能正确直接地给人的行为标准,行为示范。它继承了儒家孝悌、谨信、仁爱等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做错事,有导人向上上善的良好作用。
特别是在当今这个负责的社会环境中,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三观扭曲的信息,《弟子规》虽然老套,充满了说教意味,且还有儒家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但其中也蕴含着传承千年的道德规范在里面。
《弟子规》的“局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化,《弟子规》所罗列出来的“行为规范”与当下现实发生了一些错位。即它内容中的字面上所表达的意思,是属于强调封建纲常伦理的,还有一些不怎么科学的内容在里面。
“亲有疾、药先尝”。
家人病了,自己要先试药,这明显就不对了,这种事情当然是按照医生的嘱咐,小孩子怎么能乱吃药呢?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对待奴婢要明确等级身份,但同时也要有一颗仁慈的心。现代社会谁还给你为奴为婢,让你端着,所以这也是不适用的。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不是儒家经典不要读,不然就坏了心志,不聪明了。单纯从字面上理解,这其实也是不对的,但其中蕴含的意喻,引申到一些有害的书籍,或者某些不可直说的不良影视作品,确实不应该多看。
《弟子规》的内容中也存在矛盾的地方。
“人有私,切莫说”与“凡出言,信为先”,这明显就是矛盾的。别人的私事别去到处说,要给人家保密,但如果是做了坏事呢?既然给人隐瞒,就必然会说谎,哪儿又来的“信”呢?
知行合一是很难做到的,判断事务的对错也是相对的,《弟子规》这本书,其思想中有中华传统美德,但同时又充满了太多恪守儒家等级思想”礼“的教条,并不适合于当下。
或者说,它的内容并不适合在作为一本教育教材,毕竟其中的内容,是按照培养一个恪守纲常伦理的儒家弟子的标准去编写的。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感觉这完全是一本维护儒家道统的书了。但如果把里面关于上下尊卑的“礼”的表象摒弃,那么,它所倡导的孝道、仁爱、谨信都是我们生活中应该树立的正确价值观。
读书,不应该尽信书,也不应该因为大多数人都批驳而忽略了它应有的价值。那些关于仁义礼智信,看起来老掉牙的东西,无论过去多少年,都是我们生活中应该恪守的人生价值取向。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能够顺手点个赞或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