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生活环境 >> 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
*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十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8分钟)
09:52乡饮酒礼是一种尊老敬老的礼。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到,尊老敬老是中华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非常受重视。比如说在《孔子家语》中也记载,鲁哀公问孔子,说:“大夫们都劝我,要大力提倡尊重年老之人,年长之人,这是否可行啊?”孔子怎么回答的呢?孔子说:“您果真能够做到这一点,从此以后,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要仰赖您的无量功德了,哪里仅仅是鲁国受益呢?”从孔子的回答就知道了,尊老敬老是多么的重要。哀公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孔子说:“在过去,有虞氏,也就是虞舜,尊有德行的人为贵,而同时特别尊重老年人;夏后氏尊有爵位的人为贵,也同时格外尊敬老年人;殷商人尊世禄之家为贵,同样尤其尊重老年人;周朝人尊孝敬父母的人为贵,仍是对老年人特别尊重。虞、夏、殷、周是天下的盛世王朝,那时候没有遗弃老年人的,老年人受到天下的恭敬已经很久了,仅次于侍奉自己的父母。
因此,在朝廷上爵位相同的时候,以年长者为尊。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拄着拐杖到朝廷,国君询问事情的时候要给他安置座位;八十岁以上便不在朝廷做官了,国君要有事询问,就得亲自到他家里去请教,于是敬老之风就扩展到了整个朝廷。在走路的时候,不敢与年长者并肩而行,不是错后就是跟随在身后,跟父辈行走的时候是随后而行,跟兄长行走是错行于侧。遇到老年人,自己不论是乘车还是骑马,包括随侍人员都要避让。头发斑白的老年人,自己不挑担子上路行走,而由年轻人来代劳,于是敬长之风就延伸到道路之上了。
在乡里提倡敬老,老年人就不会缺衣少食,强壮就不会侵犯弱小,人多不欺负人少,于是敬长之风就扩展到州郡街巷了。而且古代还规定,五十岁就不承担跟随打猎的劳役了,五十岁算老年,就不承担朝廷的劳役,也不用再参加上山打猎之类的事,但是在分发猎物的时候,要给年长者多分一些,于是敬长之风就扩展到捕猎活动中。军旅部队中,爵位相同的以年长者为尊,于是敬重长上的意识就扩展到军旅。圣贤君王以孝悌之道教化百姓,从朝廷开始,推行到道路上,达到州县街巷,连打猎者都相互仿效,军队中也互相学习。于是天下百姓共同以此作为道义的准则,宁死也没有人敢去违犯。”哀公听了之后赞叹地说:“真是太好了!”
可以说,尊老敬老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提倡尊老敬老就是提倡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社会风气。老人都是为这个国家社稷有所贡献的人,所以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我们提倡尊老、敬老,就是提倡不忘本。如果没有这种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以恩义、情义、道义为处事的原则来行事,取而代之的就是以功利的原则来处事。功利就是以“这件事是不是有利于我”作为评价标准,功利主义是以“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为标准进行取舍,就会出现什么呢?就会出现《乐记》上所说的“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等恃强凌弱的现象。
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有很多人也是向西方学习,以功利主义原则为人处事,认为老人只有消费没有生产,所以把老人视为包袱、视为负担,对老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尊重。这个都是没有教化,或者是对教化不够重视所导致的。重视礼仪对德性涵养潜移默化的塑造力量,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政课教育也很有启发。也就是说怎么样使思政课、道德教育课深入人心呢?宣讲是一方面,另外还要借助具体礼仪的推行,比如说成人礼、尊师礼等等,目的就是使人们明辨是非善恶,行为有所依止。
因为没有这个“礼”,人做错了事,他自己都不知道,因为没有标准、没有学过。就像有一个人他做坏事被警察抓起来了,警察对他说“你这个人很不孝”。结果小偷说:“你怎么知道我不孝,我对我父母挺好的。”没有学过《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自己德行上有损伤,让父母跟着蒙羞,这是大不孝,但是他还认为自己对父母好,自己是个孝子,什么原因呢?就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当然包括我们自己,也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古代的这些“礼”,自己也会时常做一些不知不觉违反礼仪的事。所以说,道德教育、思政课通过礼仪,能够涵养人的心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说“以礼治国”或者说“礼乐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治理制度,它可以“绝恶于未萌,起敬于微渺”,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所以古人建国,三年之内一定是制礼作乐、颁布礼乐,让人们的行为有明确的依止。我们今天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重视和借鉴古人以礼治国的经验。这对于促进形成社会文明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