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弟子规也算国学充其量也就是个私塾学生

发布时间:2024/1/20 19:14:19   
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00316/7805832.html
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学,早期是以先秦诸子,百家经典为基础,后世多以“三玄四书”的注释解读为主。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或者是按子、经、史、集四大分类来介绍国学。至于《弟子规》被当做国学经典而备受推崇,实在莫名来的笑谈。如果仅以“精华、糟粕”来区分国学,则传统经典无书可读,精华和糟粕虽是对立的,但也是互根的。以传统阴阳观来看,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所以精华和糟粕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如果非要把糟粕去除,那么精华也就跟着没了。所以读古人的书也要辩证的看待一些问题,笔者所要反对的正是那些不分青红皂白,真把《弟子规》当做是“圣人言”来推崇的学人。《弟子规》不能算是国学经典,原因很简单,它不够格。《弟子规》成书于清代早期的康熙年间,作者是个科举不中终身不仕的秀才李毓秀,成书之时名曰《训蒙文》,后来经过乾隆年间的辛卯科副榜蒙学修订,改名为《弟子规》。也就是说李毓秀是作者,贾存仁是修订者,两人水平半斤八两,都是没有“高中毕业”籍籍无名之人,名不见经传生卒年月不详。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和书籍在当时都平平无奇,没有什么影响力。跟传统的经典比起来,《弟子规》根本排不上号。《弟子规》不能算是国学经典,因为它根本不能代圣人言。《弟子规》中确有圣人教诲,比如“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出自《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但仍有很多内容与孔子主张大相庭径,比如“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说的是如果父母有问题,你要好好的劝谏,如果劝不听,就重新再劝,如何还是不听,就哭嚎着跟着劝,即使父母打你也不应该有怨言。我们再看孔子怎么说:“事父母几谏”说的是要委婉的劝谏父母,“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说的是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不难发现《弟子规》教的确实是“规矩”,与孔子说的“几谏”,“小受大走”压根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规矩要求的是“听话”,圣人讲的是“权度”。不能把《弟子规》的死板教条,当做是孔子的通达智慧。《弟子规》不能算是国学经典,因为它很多价值观不利于孩童人格的养成。甚至可以认为它在某些地方为封建社会代言,比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说的是“服从,服从,绝对服从”,再比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说的是“为亲是从”,在“入则孝”这一节中,不仅仅说了要服从,而且讲明了服从的原则,恰恰是这种原则会导致“奴才思想”和“亲亲相隐”的再传承,如果孩子从小学的就是听话,就是认亲不认理,哪里还有人格可言?《弟子规》全书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勿”,也就是“不要”的意思,给蒙童从小灌输的理念就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那么《弟子规》还能不能读?还要不要读?笔者认为:如果懂得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道理,并且可以区分以对待,那么读《弟子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蒙童往往是缺乏这种思辨能力的。“亲有疾,药先尝”就现在的情况,你愿意替父母尝药,医生还不愿意呢!《弟子规》总共字,对成年人来说,可读可不读,真有时间,读“四书五经”远比这个受益。《弟子规》充其量也就是个私塾小学生守则,并不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更不值得推崇,其地位与国学经典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注: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2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