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生活环境 >> 李白的一首经典七绝,堪称真正第一等的好诗
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首流传了千年的诗词,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标准是什么?这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然而,一首诗如果能够称得上真正第一等的好诗,就应该会有一个标准。否则,赏析诗词不就成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无谓争论吗?
那么,真正第一等的好诗是什么样的?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的,是你内心充满了这种感情,它一定要流出来,你挡都挡不住。所谓“肆口”,就是“随口”,你不用思考,一张口就说出来了;而且,你说出来的诗,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充满了感发的力量,优美动人。
那么这样的诗存在吗?当然存在,而且还很多。例如笔者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首诗,就是一首堪称真正第一等的好诗,即李白的一首经典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如果不信就来品品。让我们走进此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和李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彼此性情相投,豪放不羁。这首诗就是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做县尉的时候,李白写给他的。那么,什么是“左迁”呢?“迁”是官职的改变;中国古代以右为上,以左为下,所以“左迁”就是贬官的意思。而“龙标”就是现在湖南省境内的黔阳县,在唐朝是很荒僻的地方。
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做县尉,就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这首七言绝句,在中国诗歌史上非常有名。众所周知,唐人七绝写得最好的有两人,一个是李白,一个就是王昌龄。我们学习古代诗歌是为了提高诗歌评赏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从比较中得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拿李白的这首七绝和王昌龄的一首七绝《长信秋词》来比较一下。我们知道,七绝只有四句,非常短。那么,要在这么短的诗里传达出一种感发的力量,就必须注意感发的形成,也就是注意内在感情和外在形象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下面,我们先将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展示如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诗说的是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好。班婕好才德姿容兼备,但后来汉成帝宠爱赵飞燕姐妹,她就被冷落了。为了不被赵家姐妹忌妒陷害,她就自动请求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传说,她曾写过一首《怨歌行》,又叫《团扇诗》。而王昌龄此诗,写的就是班姨妤在长信宫寂寞孤独的生活。
“奉帚”是手里拿着扫帚。“平明”是天刚亮的时候。因为侍奉太后,所以要早早起来洒扫庭院。“团扇”,就含有《团扇诗》所写“秋扇见捐”的意思。到了秋天扇子没用了,就会被抛弃在一边了。古代宫廷里女子也是一样,她们大多以色事人,“色衰则爱弛”。
所以,“暂将团扇共徘徊”,手里拿着这把扇子在宫殿里走来走去,这是写她的寂寞。古人讲“怨而不怒”,所以你看,此诗虽然是怨词,却不直接说失宠之后如何怨恨。诗人说:“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玉颜”是美丽的容颜。那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丑陋的乌鸦。
因为乌鸦还可以落在昭阳殿的殿角上,得到那里阳光的照射。而“昭阳”,是赵飞燕居住的宫殿,成帝每天都跟赵飞燕姐妹住在那里。“日”,在中国文化传统里有很强的象征义,代表着君主。“犹带昭阳日影来”是说:寒鸦尚能在赵飞燕承宠的昭阳殿分得一点点日光照射的光彩,自己却得不到君王的一点点思念。
可是,这些意思,诗人没有直言,而是采取寓托的办法,用很委婉的口气讲出来。按照中国诗歌的传统,这是采用了“比”和“兴”的表达方式。那么,何谓“比、兴”?即:由心及物是“比”,由物及心是“兴”。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
很明显,在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中,诗人内心先有了一种怨情,然后假借着团扇、寒鸦、日影这些形象把怨情表“做意”,有一种思索和安排,是作者有心在“作”。但从表面上看起来,王昌龄的这首诗好像意思更丰富一些,因为它有典故,有寓托。
可是,在把这些典故和寓托的含义讲清楚之后,似乎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而李白的这首诗,开篇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就非常值得玩味。试问:繁花落尽,子规啼鸣,与王昌龄的被贬有什么相干?所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那是“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李白听说好友被贬到那么远的地方,心中既思念又感伤。很多情绪充塞在他心中,于是,他毫无造作地就脱口而出了。“杨花”,即柳絮,也就是柳树的花。谁注意过柳树开花?柳树的花是没有花冠的,你根本看不到花,它一开放,就像棉絮一样,马上就随风飘走了。
王国维在《水龙吟·杨花》中就曾说:“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茫茫坠?”任何植物都有生有死。别的花也会落,但别的花毕竟开过啊!它们毕竟都有过一段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可柳树的花呢?柳树的花,开的时候就落了。这真是生命的悲哀!人也是如此的。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杨花柳絮一样,未曾辉煌就陨落了。那真是漫天飞絮,一片迷蒙。然而,李白说的还不是这个时刻,是“杨花落尽”。杨花都飞尽了,春天也已经完全过去了。生命真是短暂啊!而且,还不止如此,还有“子规啼”。“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含义丰富。
关于“杜鹃”,首先会让人联想到一个神话传说,说是古代蜀国有一个望帝,他跟他臣子的妻子发生了关系。后来,他觉得很羞愧,就把整个国家让给了那个臣子,自己主动退位了。退位后不久,他就带着失国的悲哀和对自己过错的悔恨死去了,死后化成了杜鹃鸟。
据说杜鹃鸟叫的声音好像在说:“不如归去。”这是它在思念故国。它可以一直不停地叫,直叫到口中流出血来,所以叫做“杜鹃啼血”。而“子规啼”所引起的第二个联想,是屈原《离骚》的“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鶗鴂”,多数人认为是杜鹃。它也是在暮春的时候啼叫。
屈原说,我常常害怕听到杜鹃的叫声,因为它一叫,百花就都零落了,春天也就过去了。所以,你看李白所写的,一方面可能就是当时现实的景物,他果然看见杨花落了,果然听见子规啼了;可是另一方面,是光阴消逝了,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随着光阴的消逝而离去了。
然而,李白并没有说,王昌龄你被贬了,我很同情你,我很悲哀。他只是说,在“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季节和景物中,我听到了你被贬滴的消息。他心中的感慨是什么?他没有说,可是一切感情都在其中了。即使你把所有的字眼都搞明白了,你仍觉得,还有很强的回味在里面。
其后,“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即如今湖南省的黔阳县;“五溪”是雄溪、横溪、沅溪、酉溪、辰溪,在现在的湖南与贵州交界的地方。李白说,当柳絮飞尽的时候,当杜鹃鸟叫着“不如归去”的时候,我就“闻道龙标过五溪”,听到了我的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的消息。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提到“五溪”,给人的联想就是那些很荒远的地方,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中有一句诗说“五溪衣服共云山”;而后,李白说,我现在离开你那么远,我怎样表达我对你的这一份友谊与关心呢?是“我寄愁心与明月”,就“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太白最喜欢说月亮,他说我要把我的感情寄托给月亮,因为它能够同时照着你也照着我,月亮的那种光明,那种圆满,就代表着我对你的一份同情与安慰。“夜郎”,在古代有好几个,这首诗里的“夜郎”离龙标不远,在如今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
你看,天上的明月、万里的长风,那种飞动,那种高远,所有的这一切意象组合起来,多么令人沉醉啊!李白真的最善于运用这些大自然的景象,非常自然地形成一种对读者感发的力量。而这一切还不是他“冥思苦想”出来的,更不是他靠锤练字句得来的,完全是“肆口而出”,不加思索。这样的诗作,绝对称得上第一等的好诗!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注: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