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腹有诗书气自华,走进诗人笔下的世界,你会
如果说,诗文是一匹锦缎,那么意象就是华美的刺绣。一道水波,一片禽羽,都有很深的“讲究”。精致的文笔,可寻诗文的来路;恰到好处的典故,可寻诗文的归处。纵使不能“赌书泼茶”,欣赏诗文也可更深层次地了解“诗书中华”。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连用九个名词,描写了九种富有特征而又有互相联系的景物,并通过概括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而又彷徨悲苦的情怀,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的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群,却出人意料的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使这首曲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意象排列组合的成功典范之一,因为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所以这首诗后来被称赞为“秋思之祖”。而这首曲中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每一个都是简单的事物,他们单个出现,我们丝毫感觉不出有什么特别,但组在一起出现,所形成这画面如山水画卷般,意蕴悠长,让每一个读到的人心中都充满孤独寂寞之情。
从古至今,长期的创作实践,使得各种景、物有了固定的含义特征和感情寄托,这就形成了意象,所以意象也可以说成是诗人的自我表达。
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无论是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还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正是由于有了“我”的主观情感的渗入,各种自然现象被赋予了人的情愫、理念、遭际、感慨,诗歌才会形成情景交融,“意”“象”合一的艺术图景。中国的诗词中充满了各种想象,每一种景物所表达的思想也满含趣味,当景物与想象相结合,便构成了丰富的诗韵。
杨柳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演奏的就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灞桥,并折柳枝相赠,“柳”与“留”同音,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也就几乎成了离别的同义语。
青衿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在《诗经》之后的各时代中,每逢春这一天,也有天子树青旗、着青衫、赴东郊迎春神,或者把着春装的青年人从东郊外迎进城来的风俗,代代相传。而我们著名的汉末豪雄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引出自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寄于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唐杜甫《折槛行》里:“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更是对读书人的深刻描绘。
酒
提起中国文人,除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外,最看重的就是酒了。酒——相传为杜康在误打误撞中不小心弄出来的,并加以改良,后世称之为酒祖。酒是许多诗歌、神话,甚至文献中都可以看见的词。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喝酒,其中以李白为甚。据说李白写诗前必先喝几口酒,才能抒发心中所想。谪仙在报国无门之后,只能在饮酒中打发日子,在饮酒中寄托自己的无奈与忧伤,“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可见他愁之深,愁之重。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等孤独,何等寂寞,然而在这大孤独、大寂寞的后面又是又有何等的深悲巨痛。颠沛流离的生活,再加上李白不屈的性格,让其喊出“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的呼声。当他遇到故知时,却又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豪迈。“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好个“不知何处是他乡”,醉的如歌,香的如酒,这酒中书写的是一个诗人的一生。
杜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写给他的故交王昌龄。李商隐《无题》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寄语的是他的妻子。又如秦观《踏莎行》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描绘的是他自己。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而赋予它愁情更是一种对景物的升华。
红豆
红豆作为另一种表达愁情的景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中:“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相思之情,人所共有,却难于表达。此诗的妙处,全在于托红豆,寄相思,象征比拟,言近旨远,风神摇曳,情思缠绵。故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有时候景物是对作者的情感和感受的一种认同,是进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悟诗人心中的所思所想。比如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每每读起这几句的时候,林黛玉的悲情总会产生一种更浓烈愁绪,感染读者。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风情多变的物象,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形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形成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话》中明确提及,一首诗贵在将“象”要形象生动的表现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
“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托物言志,含蓄蕴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特征。“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意象是中国少见的出身于本土且成熟的文艺概念,意象的高度发达也说明了中国古代诗歌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意象是中国人品味诗歌时所最为重视的方面,意象对诗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然意象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将万物归于心意之中,才是对诗文最好的诠释。
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