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初中古诗文阅读知识归纳
1、根据形式分类: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其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③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④律诗:它起源于南朝时期,直到唐朝才完全定型,因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而得名。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其特点有:句数固定、严格押韵、讲究平仄、要求对仗。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颌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起源不同。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因其格律严密而得名;绝句起源于汉朝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句数字数不同。绝句一般四句,五言绝句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个字;而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律诗一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一共是五十六个字。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则称排律或长律。押韵不同。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绝句只需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⑤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⑥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⑦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特点一是破除僵化陈腐文言,以白话加入诗行,以接近大众口语的简洁亲切取代文言的艰涩滥调;特点二是在音节韵律上破除旧体诗词的声韵、格律平仄,废除骈偶典故等僵化的束缚,抑扬顿挫只求合乎诗人自身情绪感兴的自然消涨和语气的自然节奏。如郭沫若《女神》、徐志摩(“新月派”)、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⑧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如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也是很著名的散文诗。
⑨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2、根据内容分类:
3、常见意象:
“意”是诗人的情感或态度,“象”是诗歌中的景物或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1)梅: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虽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高洁品质。
(2)兰:高洁、高贵。
(3)竹:正直、虚心、积极向上、孤高刚劲的君子风范。
(4)菊:品格高洁,气质清高。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精神,象征着隐士君子。
(5)莲:高雅、纯洁的象征
(6)柳:“柳”与“留”谐音,“柳”带有感伤离别的意味,“折柳”有挽留之意
(7)松柏:孤直顽强、坚贞不屈。
(8)杨花:飘零无依
(9)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牡丹:富贵、美好
(12)芭蕉:羁旅思乡;闺怨相思;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蝉:品行高洁的象征。寒蝉:悲凉。
(2)鸿雁、雁:①以鸿雁代指书信,抒发思乡怀亲之情;②雁归人去,生出离情别恨的相思愁绪;③喻指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3)燕: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相思之切;③表现世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变迁、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④表现羁旅情愁,抒发漂泊流浪之苦;⑥代人传书,诉离情之苦。
(4)猿猴:哀伤、凄厉
(5)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思乡怀归
(6)鸳鸯:夫妻的恩爱
(7)鱼:自由、惬意
(8)杜鹃、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思乡怀归
(9)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10)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11)沙鸥:飘零、伤感
(12)马:漂泊思乡,奔腾,追求
(1)流水:表达对时光流逝、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2)月亮: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别恨离愁、寂寞思归之情;戊边将士的哀愁
(3)落花、落红、残红:思乡怀归;多传达对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和愁
(4)斜阳、夕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思乡怀人的怅惘
(5)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6)风:东风常含有生机勃勃和喜春之意;西风常象征秋之肃杀,包含惆怅沉重的悲凉基调
(7)山: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烘托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
(8)云:表达对世事变化的感慨;不畏困难、实现抱负的决心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烘托或渲染黯淡、紧张的氛围;寄托思念、惜别之情;烘托愁苦的心境
(9)雨:惆怅、春景、希望、生机、残酷的环境(风雨,人生的挫折)
(10)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坎坷挫折
(11)冰雪:心志高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2)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1)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2)乡村:多表达厌倦世俗、向往田园、思归、淳朴美好、安逸宁静的情感
(3)扇:闺怨的凄凉;怀才不遇的失意
(4)羌管、羌笛、芦笛、箫、胡笳、琵琶:多传达离别之苦、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5)长亭:依依惜别之情
4、意境归纳
一系列“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氛围。
(1)山水田园:自然清新、恬静美好、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幽清明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朦胧缥缈(“烟笼寒水月笼沙”)
(2)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绚丽多姿
(3)漂泊在外:孤寂冷清、落寞凄清、萧瑟悲凉、肃杀荒凉、沉郁孤愁(“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4)边塞战争: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苍凉悲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辽阔高远
5、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虚实相生: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8)以乐衬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看似诗中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9)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10)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1)渲染: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2)烘托:衬托中的正衬,亦称“烘云托月”。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13)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4)抑扬: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6、语言风格
(1)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情感悲壮,出语高昂,悲壮慷慨。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不得志,或感时伤怀。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此类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发于笔端。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此风格的作品,往往不将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4)雄浑磅礴:此风格的作品,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情感。如曹操《观沧海》。
(5)平实质朴: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或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语言质朴无华,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
(6)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浅显有深意)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心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喝也上颤动的晶莹水珠。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
(7)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8)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屈原雄浑悲壮曹操豪放磅礴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迈飘逸
杜牧清健俊爽白居易通俗易懂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清丽俊逸王维恬淡优美
——“由上至下”
1、解读:拿到试卷后,按照一定顺序浏览试题:标题——作者——意象——关键词句(情感词句)——注释。
2、具体操作:
(1)看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切入点。标题往往包含了以下内容:一是创作背景,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次北固山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二是暗含情感或者情感基调,如《天净沙.秋思》;三是表明诗歌题材,如《游山西村》《山坡羊.潼关怀古》。
(2)知人论世: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而这些人生经历及当时的所思所想都被诗人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所以每首诗都被赋予了诗人独特的标签。因此,在鉴赏古诗时,应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如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个性品质以及作品的主要风格等来理解诗歌内容。
(3)找意象: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反向推之,我们可以根据意象的不同内涵,初步判断诗歌的感情基调。
(4)抓关键词语:读诗不能匆匆一扫,需要逐字逐句品读,尤其是一些直接表达情感的词,如“怜”“愁”“孤”“独”“怆然”等。还有一些在描摹景物时,诗人所使用的到的修饰词,比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风急天高猿啸哀”
(5)看注释:注释是打开谜底的钥匙,里面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比如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疑难词语和地名,还有相关词句的解读(“用典”),所以我们也一定要认真审读。
1、选择题:常见的错误类型:
(1)内容理解
①内容把握错误。篡改诗词大意而导致理解错误,或者只说到诗词的表面含义,忽略了深层含义。
②画面描述错误。有的选项把前后部分的画面颠倒描述,或者部分内容描述错误。
③感情把握错误。将悲说成喜,或者由喜转悲,说成由悲转喜。
④指代错误。涉及多个人物或景物,选项设置张冠李戴,判断错误。
⑤时空错乱。比如早晚、季节、远近。
(2)手法赏析
①表现手法分析错误。比如把“反衬”说成“正衬”,“正侧面相结合”,“托物言志”说成“借景抒情”等等。
②意象意境分析错误。
③语言风格分析错误。
④修辞手法分析错误。
2、赏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