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日本舞鹤市医疗支援物资抵达大连机场,包装箱上印两句诗,一时火爆朋友圈,“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没错这两句诗出自唐代的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全诗共四句
沅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初读觉得典雅清峻,再读意境优美,再品回味无穷感情升华。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更何况两地青山同承云雨,一轮明月之下,我们又何曾身处两地?日本用这首诗写在捐赠物资箱上,也是表达我们两国之间的友情,共担困难。
王昌龄人生时间轴公元年王昌龄出生了,比年出生的李白和王维大3岁,比年出生的孟浩然小9岁,但比起李白的富商背景和孟浩然的地主背景还有王维的贵族血统。王昌龄实在是卑微的。他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的孩子。20岁时李白和孟浩然早已声名远扬,王维已经成为状元名动京城。王昌龄却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靠着种田来维持生计。
公元年王昌龄已经23岁了,他不想这样的一辈子,于是他跑到河南的嵩山去学道,当时的唐朝崇尚道教,王昌龄想通过道教这条路通往政治,这个想法和当时的李白是一样的,这三年王昌龄一边学道一边开始读书写诗,随后漫游于并州,潞州,游历大约一年后,王昌龄觉得这样也无出头之日,二十出头的王昌龄正是心怀梦想的热血青年,其实他的主要心思与目的并不在写诗作赋上,于是他干脆丢下笔杆子,选择踏上了边塞之路,而恰恰是这样的经历后来让王昌龄产出了堪称绝唱的边塞诗作。
人生地理图虽然高适与岑参也很有名气,但他们的诗多以长篇著称。王昌龄则从诗体上进行了新的开辟,将最豪放悲壮的情与最空旷苍凉之景浓缩成了七言绝句,让读者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更加具体、明了地去感受边塞诗的魅力;不仅如此,后来经人考证:王昌龄在高适与岑参两人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之前,就已经深入边塞。所以王昌龄更有着“边塞诗先驱”的称号。这几年的边塞生活是王昌龄边塞之作的高峰期,每一首都很经典都是精品。
公元年王昌龄29岁,虽然当时唐朝的国力空前繁盛,但是边疆的人民很多还在过着苦日子,王昌龄对国家忠心耿耿,同时他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抱负,他想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于是他隐居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距离都城西安不远,准备科举考试。
公元年,王昌龄30岁进士及第,据说当时考的是第二名,第一名叫常建,也是一个厉害的人物可与王维孟浩然抗衡,以后有机会再讲吧。四年后的王维考了状元。于是王昌龄被授予秘书省校外郎,并不是具体的官职,就是校对的工作。当时的唐朝并不是一考上就可以得到官职的,还得等候分配。
公元年王昌龄已经34岁了得到了一个官职,河南汜水县蔚,一直干到年,后升迁到江宁丞,差不多副市长级别。
公元年王昌龄因被小人所害被贬岭南,孟浩然有诗作
《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岘首羊公爱。
土毛无缟宁,枫叶早惊秋。
长沙贾谊愁。乡味有槎头。
已抱沉疴疾,数年同笔砚。
意气今何在,更贻魑魅忧。
兹夕异衾稠,相思望牛斗
对王昌龄远谪未开化的岭南,深表同情与忧虑,好在事情也并不是特别严重。
第二年遇赦北返,途中邂逅李白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后经过襄阳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热情好客,本身身上长了患有痈疽,不能吃海鲜,因为好朋友来了,他忘记了忌口,结果王昌龄离开去江宁任职后,孟浩然就毒发身亡。
公元年王昌龄在江宁,他的好朋友辛渐,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王昌龄写下了千古名诗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即便被小人诬陷,他也并没有对朝廷失去信心。王昌龄在江宁丞任官时间较长,世人也称“王江宁”,他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政绩也很不错。
公元年,王昌龄51岁,因“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所谓“不护细行”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可能是才情张扬,锋芒太露了,免不了遭到同僚谤议非难。所以这次他又被贬了,贬为龙标蔚,也就是一个公安局局长的样子,地方小官。当时的龙标呢还是荒蛮之地。李白有诗
《闻王昌龄之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五溪,武溪,西溪,沅溪,辰溪的总称,这里在贵州东部,湖南西部,比较偏远。李白说: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可见龙标这个地方是条件比较落后的。
也是在这里王昌龄写下了今年火爆朋友圈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唐代,常常一别可能就是永诀。这也是为什么古人的赠别诗总是特别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缘故之一吧。也许那时的王昌龄,又想起了他与好友孟浩然的一别成永别,因为自己而毒发身亡,深感内疚
也许那时的王昌龄,也想到了他的朋友李白送来的那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如今,就要送别柴侍御,明明心里很难过,但他却强压离伤愁绪,试图通过乐观开朗的词汇来鼓励安慰友人,以减轻他的离愁与感伤,这分明便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情深意重。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亲爱的朋友,哪怕分隔两地、但你我心在一乡,便没有什么好难过的。
王昌龄不光边塞诗写得好,送别诗好,闺怨诗也不错,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瑰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公元年王昌龄59岁了,离开龙标,当时正值安史之乱他顺江而流经过亳州时,却被闾秋晓所杀,死得不明不白,真是气愤至极,不然我们还能读到王昌龄更多的诗,闾秋晓也成了千古罪人。
公元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后来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乞求张镐: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说家有老母需要赡养请不要杀他。张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人生地理图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诗人,以七言绝句独步天下,“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尤为出色,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其尊之如此。也称诗家天子。
王昌龄的一生是曲折的一生,颠沛的一生,一生足迹遍布全唐,
早年的贫穷,边塞的苦楚,以及终身未被重用,多次被贬,但他也是乐观励志的,出生虽贫寒,但他志向远大,忠心爱国,他品行高洁,多次招人陷害,深处污浊中仍然保持高洁的品格,他宽慰他人总是那么的温暖,充满信心。
这就是我们的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
代表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