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浠水曾红梅趣解经典,知行合一由弟子规

发布时间:2023/12/12 15:19:30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s://m.39.net/pf/a_4892467.html
趣解经典“经典是对我国儒家书籍及其他著作的总称。随着岁月的沉淀,现如今我们接触的经典书籍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的汇总,容纳了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与经典,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先贤的智慧结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推行,中小学教育体制提高了对经典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多的经典国学作品出现在教材中,渗透在课堂上,《弟子规》便是其中一例。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本园地五“日积月累”部分,节选了《弟子规》中部分段落: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饮食,若衣服,不如人,勿生戚。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以三字韵形式的文字通俗易懂,含义深刻。但对于半数父母已经外出的农村留守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是存在较大困难的。鉴于今年春季线上教学的特殊性,结合《弟子规》的教育意义,我决定在班里进行一次“趣解经典、致‘知行合一’”的阅读直播尝试,旨在帮助孩子们在阅读经典时进行文道统一,并学以致用。趣解文本由于带低年级语文,鉴于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多用情境教学法,即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此次“阅读经典”直播开始时,我照例采用情景教学法,受钱文忠教授对《弟子规》的解读启发,先对《弟子规》的出处和作用进行基本介绍:《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著,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用以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是一部启蒙养正,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接下来,再以教材中所选取的句段为蓝本,进行文本内容理解——探讨——实践。在对文本内容解读时,我采用对此法,用ppt来呈现文本内容,通过列举家长们工作场景、孩子们生活场景中的案例进行正反两方面图文对此,在引导孩子们得出合理的选择后,再用标注的形式,对关键字(比如:“冠”、“纽”、“正”、“结”)进行基本解释,这样,孩子们不用生搬硬套地抄写文段意思,便能对韵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得透彻了。正如陪听的家长们所说:过去觉得语文很枯燥,今日听课,感觉其实也挺有趣呢!促“知行合一”的尝试1.认识《弟子规》的感化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陆游诗中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激励孩子们形成将圣贤道理进行实际运用的内驱力,我先采用“榜样激励法”,让孩子们认识到《弟子规》在现实生活中巨大作用。看过“百家讲坛”里钱文忠教授的精彩解读,我把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耿所长将《弟子规》用在讲校园法治课上感化了学生;用在成功调解了邻里纠纷的事迹搬上了直播课堂,使孩子们认识到,原来,有点难懂的“三字文”讲的就是身边常见的人和事,甚至具有感化别人、解决生活麻烦的巨大影响力。2.学以致用——做生活中“知行合一”的主人大学专业课上,曾听老师讲王阳明,而今依稀记得他宣扬‘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他经历过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的惊人智慧,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的传奇事迹。再后来,读到文化学者余秋雨对王阳明先生的高度评价——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此时,我感悟到了王老先生在获得“知行合一”这一智慧锦囊前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度阴山在《知行合一,一王阳明》一书中指出,“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是啊,因为有了磨难中的反思、修炼,王老先生才得以涅槃重生,将心学与俗世智慧发挥到极致,如在天飞龙,诲及后辈至今。鉴于此,我在带领孩子们在熟读成诵后,进行适时地引导,试图和孩子们一起,将圣贤所言慢慢磨练成生活的智慧,旨在鼓励孩子们通过学习,做生活中“知行合一”的主人。文本基本内容解读过后,我们针对教材中节选出的句段,组织学生当堂连麦进行讨论探究,再布置了观察与实践作业,完成后在“班优”提交。作业表达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拍视频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也可以制作图表来呈现自己的思考。再结合以下A、B、C、D部分,做一张简单的导图,便形成了一幅“生活主人”的自我小画像。探究及实践内容:A.穿戴方面:讨论探究主题:你认为什么样的穿戴是得体的?可以结合家庭成员工作、生活的不同场合来思考。讨论结果梳理记录:观察与实践任务:(1)、审视自己及家庭成员日常穿戴是否得体;(2)、穿戴不合适的地方,帮助纠正;对于你认为不合理的地方,你是怎么建议的?B.衣、物放置:讨论探究主题:对于《弟子规》中提出的帽子、衣物(包括鞋袜),放置时,你认为该怎样让它“有定位”?讨论结果梳理:观察与实践任务:(1)、审视自己及家庭成员的衣帽、鞋袜是否放置在合理的位置;(2)、对于摆放不合适的行为,对于你认为不合理的行为,你是怎么处理的?C.才艺篇:D.饮食理性看待篇:思考:什么样的饮食让人“不生戚”?最后,对于来自于孩子们的反馈,我将一一纳入孩子们的成长档案袋中,再与外出的家长们进行信息传递,作为家校沟通、他乡的父母和留守孩子们沟通的重要桥梁。总结与反思受疫情影响,今年春季的居家教学战线越拉越长。与在校上班相比,今年的教学工作日中多了许多自主支配的时间。“百家讲坛”是我喜欢的文化传播类节目之一,特别是解读经典的篇目。对经典阅读的着迷,不仅在于解读的趣味性,更在于它们在引人思考过程中的教育意义。鉴于农村留守儿童们阅读经典现实条件的局限性,以及农村低年级孩子们在自主阅读时理解难度的预估,特意借讲解“日积月累”之机,开展了这次针对本班学生的经典阅读直播课。阅读的内容主要是在基于课本内容上的“适当”延伸,使孩子们认识到品读经典的乐趣和作用,并唤起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规范自己行为习惯的意识,以达到“遵圣贤教诲、与经典同行”这一“知行合一”的目的。在教学设计时,本着把这一经典阅读课作为今年春季常规阅读课的一部分,因此,整个课堂的流程和氛围偏向于日常化,甚至没有刻意去邀请家长们参与其中,其目的在于让不知情的家长们反馈孩子在本课阅读过后的实践表现,从而评估孩子们的课堂专注度。今日借探讨的机会进行一番整理,殷切地希望得到同仁的建议和指导。很显然,经典阅读绝非只聆听某一家的言论,只阅读某一篇文章、只上完某一堂阅读课。要想孩子们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未来的路其实还很长。如何把经典阅读更有趣地引进校园、落实到课堂和孩子们的生活中,使孩子们在聆听和践行圣贤的谆谆教诲时洋溢着欣喜的表情;如何引领孩子们把《弟子规》中所阐述的教育规范更加全面地理解与践行……将成为日后探索的主要任务之一。当然,不断从大师的解读中受到启发也将是另一项重要任务,毕竟,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眺望文化长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0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