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八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7分钟)
07:50后面孔子还接着讲,应该怎么样教导人们,给人以道德的教化才是有效的,这也是有步骤的。
孔子说:“既陈道德,以先服之。”首先要给人们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并且以身作则,让人们信服。现在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什么不得力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把道德教育变成了说教,也就是我们说得很好,讲得很好,但是自己没有做到。如果在位者自己不能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只是希望下属去做,这个下属就很难信服。所以“上行而下效”。道德教育它不是靠说教能够达到效果的,不是像知识的传授,而是需要教育者的身教来带动,所以教育者和领导者先受教育,首先身体力行,这个才有效果。人们于是就明白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就不会轻易地去作恶了。
我们现在实际上是看似重视道德教育,实际上没有一套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或者说这个标准并不明确。
譬如说,我们从小学一直上到了博士,上到了很多课,但是有没有一堂课教导过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所以你说孩子很逆反,孩子不会知恩报恩,孩子是小公主、小皇帝,自我为中心很严重,对父母是“一言九顶”,什么意思呢?就是父母说一句话,他给你顶九句,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呀?因为他不知道“孝”的标准在哪里?没有像《弟子规》那样“入则孝”,把如何在家孝敬父母,方方面面都讲得很具体。所以《弟子规》开篇就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话能够做到了,这个孝才是有基础的。但是我们没有明确地告诉大家孝的标准,所以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有一个人犯了罪被抓了起来,人家说你这个人很不孝,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对我的父母很好,你怎么知道我不孝呢?你看《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怡亲羞。”自己德行上有损伤,有不足,都被抓起来了,关进了监狱了,他还振振有词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孝子。说明什么呢?说明没有把这些道德规范明确地给大家宣讲,让大家家喻户晓。
宣讲了道德之后还是不行,该怎么办呢?“则尚贤以劝之”,要尊重贤德之人,劝勉百姓向善。所以尊重贤德之人就非常的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贤德的人他能够身体力行,把这些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不仅讲出来,而且做出来,让大家去学习效仿,这样社会就和谐了。所以古人特别尊重贤德之人,因为他们能够兴起教化。
“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还是不行,就要废弃罢黜那些不能够遵守道德规范的人,让人们生起畏惧之心。“若是,百姓正矣。”如果这些全都做到了,百姓自然端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倘若还有一些奸邪之徒顽固不化,最后才给他们以刑罚的制裁,这样民众就能够明理而知耻,羞于犯罪。“是以威厉而不诫,刑措而不用也。”于是就不需要使用严厉、苛责的政令,而刑罚也可以搁置不用了。
“今世不然,乱其教,烦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罪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现在的世间却不是这样,现在的世间是什么样呢?这是《孔子家语》讲当时的世间出现的问题:教育混乱,刑罚繁多,使人迷惑,人们不知不觉地就犯了罪,结果又用刑罚来制裁他们,刑罚愈来愈繁多,但是犯罪的人却数不胜数。
“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踰乎?”说社会的风气由盛转衰已经很久了,虽然有刑法,老百姓能不越轨犯法吗?这一段的阐述就非常地明确,告诉我们先要给民众施以教化,如果民众因为没有伦理道德的教化做了邪曲不正的事,应该给予宽恕。但是宽恕了之后,还是一定要兴起伦理道德的教化,让人们知道做人的本分。这样刑罚得当又兴起伦理道德教育,民众就安定了。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