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汨罗江诗话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发布时间:2025/1/19 16:11:19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汨罗江诗话|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会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西江月.其八.黄陵庙》南宋.张孝祥

宋孝宗乾道四年()秋八月,张孝祥离开长沙,到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黄陵庙,位于当时湘阴营田黄陵山南半公里处,今湘阴三塘入青山岛渡口处。黄陵山,据明《明史》记载,上有黄帝衣冠冢,故而此处名为黄陵山。张孝祥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臣指水族,古人设想江海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统治的臣隶称为“波臣”。风伯指风神,又称风师、箕伯,名字叫作飞廉,蚩尤的兄弟之一。传说风伯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头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

张孝祥在此地想起“波臣风伯”的传说,倒是充满浪漫的情调。

黄陵庙传说为舜二妃娥皇、女英之庙,亦称二妃庙、湘君庙(祠)、湘妃庙(祠)、湘夫人庙(祠)(此庙年拆毁),《水经注》中所记载的全国最早而且是唯一的一座二妃庙,据韩愈《黄陵庙记》记载,始建于先秦,汉代有碑。没有围垦屈原农场前,位于汨罗江南,相传屈原在磊石山、玉笥山隐居九年,此庙正是屈原向“重华”舜帝倾诉“委屈”之处,他在此作《湘君》《湘夫人》《卜居》《天问》,在营田土星港留下了《落卷坡》的故事。

因为《湘君》《湘夫人》的影响,黄陵庙也成为历代文人的凭吊之处,明代始一度被誉为“三湘七泽第一胜迹”,而成为千古名胜之地;二妃的故事也在屈原的故事里并列流传,经久不衰。

《水经注》:“湘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

此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三峰,据《长沙府志》记载指黄陵庙南十多里路的三峰窑地,古有三个山头,故名三峰,成就了著名的岳州窑。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秋色,铺开在三峰山至黄陵庙十里湖面之上。“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则是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幻觉境界,把大风所阻的困境戏说为水神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鳞鳞的细浪就如波神在致欢迎辞一样。如此的想象当然就把困境化成了乐境。

“明日风会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道出诗人峰回路转、泰然自若的心态。“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也别具浪漫的色彩。

“水晶宫”古时一指水晶装饰的宫殿,二指传说中的月宫,三指传说中的水神或龙王宫殿,四指苏州湖州一带的美称。此处应该说的是二妃水神、屈原水神;或者是磊石山龙窝,此处有自唐始历代封号的洞庭龙王庙,是洞庭湖传说中的龙王宫殿、洞庭之庭,也是《柳毅传书》“湘水之滨”“洞庭之阴(南)”的入龙宫的龙洞背景地;“霓裳指唐代流行的《霓裳羽衣曲》,表达诗人将要由此北上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因为岳阳楼在黄陵山北,距离只有五十公里。

他乘船越过十里湖面,就来到了黄陵庙前。也许船夫的船桨还听得到湘水的滴响,他却迫不及待地跳上了黄陵山。

抬头看到人烟稀少的黄陵庙,还是觉得有些寒意。

他感叹道:“百世黄陵庙,凄凉屋数间。只怜斑楚竹,那记赭湘山。访古韩碑在,征歌屈些闲。虞嫔更尧女,莫入水仙班。”

斑楚竹指湘妃竹,也称斑竹。唐宋之问《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诗:“楚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张孝祥也有《浣溪沙·洧刘恭父别酒》词云:“粉泪但能添楚竹,罗巾谁解系吴舡,捧杯犹愿小流连。”

湘山一说君山二说黄陵山。最早出处为《史记·秦始皇本纪》:“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湘山名的出现是《山海经》中所说黄帝登熊湘山。史记此据已经明确说明有二妃墓的这个地方就名湘山。

《水经注》中所记载的二妃庙全国也只有黄陵庙,并无其它地有。但郦道元将此史据误入君山:“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并没有记“赭其山”之事,说明没有认定君山为湘山。

后世依此牵强附会,将君山记为湘山是从唐代李密斯《湘君庙记略》始:“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因复谓之君山,其庙宇为秦皇燬废。后亦久无构葺者。”明显看出是以传说立论,讹传后世;故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有庙曰渊德侯洞庭君庙,旧祠以为湘君,遂以为二妃,误也。”事实上,君山二妃庙只到清代才在史料中见其身影。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三记:“湘妃庙在巴陵县西南,君山祀尧二女;……后汉书郡国志罗县有黄陵亭,……刘表为之立碑,唐韩愈黄陵庙碑。……县志宋元丰五年(年)知岳州郑民以祈祷有应,请诸朝封湘君为渊德侯,嘉定五年(年)重建,湘君祠于君山以湘夫人配之……。”可见君山湘君庙最早建于唐代,所以弄得李白曾经在黄陵山和君山之间“不知何处吊湘君”,也可以证明此事。

查二妃庙诗,清前没有与君山有关的诗。

唐李群玉《题二妃庙》:“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滴松风。”不知精爽归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

唐末宋初宋白《黄陵二妃庙》:“重瞳天子狩南荒,二女音容已渺茫。”

涉及二妃庙与君山有关的只有清代陈沆的《君山二妃庙》,中云:“岳阳太守能修祀,珍重黄陵再泐碑(汪太守注重刻黄陵庙碑于寺内)”。

查湘妃庙诗,清前也找不到与君山有关的记录。

杜甫《湘夫人祠》(即黄陵庙)“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唐李群玉《题二妃庙》:“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滴松风。”周渭云:“上程此日湘江过,依旧修篁有旧痕。”刘长卿云:“荒祠古木暗,寂寂此江濆。”白居易云:“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郑谷云:“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齐己云:“青草湖云阔,黄陵庙木深。”宋李纲《黄陵庙》:“湘妃庙貌枕江湄,不见当年鼓瑟时。”……

直到清代彭玉麟《肃清洞庭湖》才有“见君山青一点,湘妃庙冷杜鹃啼”之句。

查阅湘君祠、湘君庙有关的诗词,多涉及黄陵也不涉及君山。明末清初屈大均《玉女峰观洗头盆作》云:“黄陵昔恋湘君祠,太华今怜玉女宅”指的是黄陵,

清陈钟祥《君山守风遂登山望湖拜湘君祠墓因至寺中观后蜀时诸铁器》才与君山相关。清末至民国杨圻有《君山二妃墓》诗:“湘君祠庙不知处,细雨东风吹绿蘋。”

而湘君庙,南宋陆游云:“酒酹湘君庙,歌招屈子魂。”没有点明黄陵和君山,招魂点明在汨罗江地。明苏仲《次日复登岳阳楼》云:“湘君庙古风烟冷,屈子坟荒草木愁。”写的也是汨罗江边。明居节《子建自楚归过访》:“湘君庙下鹧鸪啼,芳草王孙去路迷。”直接化用的是郑谷“花落黄陵庙里啼”之句,因此湘君庙也是黄陵庙。

对黄陵山是湘山的定论《史记》和《水经注》其实早已共同进行了定论,韩愈《黄陵庙记》也以汉碑和《史记》依据定论清楚。因此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湘阴县)黄陵山,县北四十里,上有舜二妃墓。括地志谓之青草山,孔颖达以为湘山也。”黄陵山是湘山的判断是准确的,因此《永乐大典》记“湘阴为古黄陵”。

湘阴从罗县份县所立第一县治(公元年),在黄陵山这个湘山之北,所以名为湘阴。而“湘水之阴”是定论罗子国的。先秦时代的罗城县北的罗水实为湘水分流之汨水,故而古罗县城在“湘水之阴”,而琴棋望处于湘水的中间之地,正在湘水北端,称之湘中或者湘阳才合常理,湘阴县官们均为学者文人,是不会犯此文化错误的,所以湘阴县名也可以证明黄陵山为湘山。

张孝祥在此发出:“只怜斑楚竹,那记赭湘山”之感叹,说明他到达此地前是搞清楚了湘山和二妃墓在什么地方的。

陪他同到黄陵庙的应该还有一位长沙友人,他在此还写了一首与友人的送别诗《鹊桥仙.其七.别立之》:“黄陵庙下,送君归去,上水船儿一只。离歌声断酒杯空,容易里、东西南北。重湖风月,九秋天气,冉冉清愁如织。我家住在楚江滨,为频寄、双鱼素尺。”

此诗地理位置在重湖,就是青草湖与洞庭湖合称的重湖。他知道一经离别,也只能保持“频寄双鱼素尺”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7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