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苏轼最通透的7首诗词,一字一句皆是人生

发布时间:2023/5/2 16:31:43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http://www.xxzywj.com/m/

中国文人有一个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儒学为本,佛道为用,得志时期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失意时便“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是这样,王安石也是这样,王维更甚,一生都在半官半隐。

苏东坡可以顺其自然、修身养性、与人为善、不骄不嗔,但决不归隐山林、遗世独立,一向棱角分明的苏东坡在这方面出奇地圆通了起来,他似乎能忘却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一切,而一旦与君国臣民的得失相抵触,他就又什么都记起来了。所以他依于道,逃于禅,推演周易,喜欢陶渊明,却终其一生并不归隐。

陆游说他:不以一生祸福易其忧国忧民之心。在他的诗词中更能看到他的这种通透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公元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词。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东坡从“春未老”说起,既是针对时令,谓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同时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见内心是不自在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苏东坡实际上并不真能超然,这种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苏东坡精神世界的真实体现。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公元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为送别自越州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所以以此词赠行。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元丰三年(公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和子由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公元年(嘉祐六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池,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

也许苏东坡做的都是许多大政治家不屑于做的琐碎小事,没有裂土封疆,没有兴利除弊,更没有改朝换代,一件也提不到关乎历史的高度,但是,有史以来,除了先秦诸子的开创者,人们随其弟子尊其为“子”之外,后世唯有像程朱学派等真正的师承关系,创始者才被称为“子”,而无门无派的苏东坡居然也被尊称为“苏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强权可以迫使百姓闭口不言、道路以目,但强权绝对不能迫使百代以下的人还尊称某个人为“子”,这是苏东坡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他自做着人民大众的牛,始终怀揣着婴儿般洁净的赤子之心,不时地在天宇下扒开胸膛捧给帝王将相们查验,肉食者鄙,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口耳相传,生生世世,无数的百姓在心里立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6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