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在逆境当中

发布时间:2023/5/17 16:07:49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xxzywj.com/

前言: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这是一首很有哲理的词,不仅描写了雨中南方初春自然明丽的景色,更表达了苏轼旷达、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历来广受喜爱。

其实从词的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这首词是游览蕲水清泉寺的时候写得,比较像我们今天去哪里游玩了之后,写下一段感悟,发个朋友圈之类的。那么苏轼写了些什么?又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的这首词呢?我们还要从这次出游说起。其实苏轼的这次游览,不是一个人去的,和他同游的还有一个人叫庞安常,是个医生。

庞安常比苏轼小六岁,他虽然是医生,却在小的时候因为一场疾病导致听力很差,还患有一些痼疾。据《宋史·方技传》记载:黄安常虽然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医术非常精湛,可谓“愈人之病如神”,但是却始终治不了自己年幼时落下的病根,这是他一生当中最大的痛。

苏轼和庞安常认识是在黄州,那时候苏轼刚刚被贬官到黄州,可能是由于水土不服,苏轼病倒了。听说这里有个庞医生医术了得,就去找他诊治。苏轼本来只是去看病求医,没想到却和庞安常一见如故。没过几天,苏轼的病就被治好了,他们也成为了好朋友。

庞安常苦恼于自己的耳聋和体弱,可苏轼却赞扬和安慰他说:“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在苏轼的眼中,庞安常是令人敬佩的。

有一年春天,他们两个人趁着大好春光,一起到黄州城郊著名的清泉寺去去游玩。寺里有眼泉水,水质极佳,甘甜清冽。寺庙紧邻着一条溪水,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兰溪。

大家都知道,由于我国的地势总体上是西部高、东部低,所以很多江河都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可是比较奇特的是,苏轼他们去游玩的兰溪和一般的河流不同,这条溪的溪水是向西流淌而去的。

看到此情此景,大病初愈的苏轼以溪水作为对照,写下了《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用巧妙的哲思来安慰被贬谪正处于人生低谷的自己,以及被耳疾和其他痼疾困扰的朋友。字里行间充满了乐观积极和潇洒旷达,成为了流传广泛的佳作。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的大意是:山下的溪水正在潺潺的流淌着,而溪边的兰草也抽出了嫩芽,正蔓延着弥漫在溪水里。走在经过春雨冲刷的沙石小路上,听着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样的景色多么优美。谁说人老了,不会再有年少的时光呢?看看吧,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滚滚奔流,所以不需要再年老的时候哀伤难过,感叹时光流逝啊。

这首词描绘的美好春天景象和苏轼的豁达心胸,让人如沐春风,充满愉悦和快乐的感受。我们都知道,苏轼和朋友都处在逆境之中,或许在游玩的过程当中,难免还会聊起来朋友的病。苏轼自己在仕途上的打击和贬谪等等的话题。可是苏轼却没有沉沦在负面的情绪当中。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更加可以说是从逆境里开出的花朵。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从对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眼中的一景一物是美好的,他仿佛在有意无意之间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兰草牙、溪水、松树、暮雨、子规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幅十分唯美静谧的画面,和朋友漫步在大自然里,在溪水旁边,令人忘记了世俗的烦恼和喧嚣。人的心安宁了,仿佛一切也就都安宁了。

接下来苏轼写到了他观察到的溪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平平常常的溪水,苏轼却看到了惊喜,因为这条溪流是向西流去的,和大部分河流的走向都不一样,这里的苏轼像极了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

我们知道大部分人面对河水的逝去,首先想到的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产生的一般是无能为力的惆怅情绪。然而,苏轼面对这样的场景,面对不断流去的溪水,却有着不一样的思考。他想到的是大部分的水都是向东流的,既然也有溪水可以向西流似,那么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如此奇特的遐想,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很可爱的一面,他是乐观的,对无法把握的将来,有人畏惧,有人悲观,有人不安。而苏轼对未知的明天始终充满着希望和追求。

人生的“再一次年轻”,虽然客观上是做不到的,但是他的诗词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提醒我们始终保持一种年轻、朝气、乐观的心态,用豁达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看待自身和身处的境遇。我们所看到的自然会不一样,我们的感受也一定会不同。

“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句也非常妙。在苏轼的眼中,决定我们是年轻还是年老的,不是年纪而是心态。如果热爱生活,诗酒风华,那么暮年也能够活成青年。如果一味的没有信心,颓蘼不振,那么则青年也早就是暮年了。

可以说,《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所表现苏轼对美的发现和欣赏能力,和对青春活力的呼唤,以及在逆境当中的坚强、乐观奋发精神十分动人。每次阅读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感触,也一次次的激励着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9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