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悲翁笔意真逸襟怀顾况

发布时间:2023/11/12 9:35:58   
中科公益抗白 http://m.39.net/disease/a_6169058.html

顾况,字逋翁,苏州人,也有人说是海盐人。肃宗至德二年()登进士第。刚过而立之年,脚下就铺开一条通向仕途的康庄大道,他对政治前景的预期无疑是乐观的。怎奈命运之神偏偏作梗,直到德宗朝,两鬓侵霜,已届人生的暮年,才被召为秘书郎,为朝廷掌管图书经籍的收藏与管理,只是个闲差事。到李泌当了宰相,才被擢升为著作郎,主管著作局,成为专职史官。

顾况个性耿介,放荡不羁。计有功在《唐诗纪事》里说他志尚疏逸,而且诙谐善谑,语多调侃。《旧唐书·顾况传》还说他:“虽王公之贵与之交者,必戏侮之。”他曾写过一首《海鸥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当时有位宰臣柳相公想招他做官,他写了首诗:

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用唤狂生。

此生还似笼中鹤,东望瀛洲叫一声。

他把自己说成是“狂生”,还以“鹤”自喻,说他就像闲云野鹤一般,过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就这样婉言谢绝了。

与其说这只是出于疏狂傲岸的性格,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其实呢,不正流露出一种对腐朽官场的不满,不愿与世俗合污、不屑于与权贵为伍吗?

志存高远而不见容于当世,满腹才华却有碍于官场。他晚年自号为“悲翁”。从表象看,仿佛是为宦海浮沉而悲伤;骨子里,还不是为世风日下而悲叹?

顾况与元结是同时代诗人,只是年岁略小些。他也是一个关心底层人民生活疾苦的乐府诗人。他的乐府诗虽然没有元结多,诗歌体裁却比较多样。他在《悲歌三首》序言里曾阐明自己的创作主张:“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也就是说,诗歌注重思想内容,常常仿效《诗经·国风》,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反映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并不只是追求辞采的华丽,而是善于从民歌俚曲中汲取营养,语言通俗易懂。皇甫湜很推崇他的诗:“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顾况集序》)严羽也赞扬他的诗有“盛唐风骨”(《华阳集》)。

如《囝》:(福州方言主,儿子)

囝哀闽也。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绝”,割断;“阳”,男性生殖器)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臧”、“获”,都指双隶)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髡”,kun,剃去头发;“钳”,铁圈套在脖子上,两者都是古代一种刑罚,是奴隶的标志)。

天道无知,我罹(遭受)其毒;

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罢(福建方言,父亲)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养育)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囝别郎罢,心摧血干;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

不得在郎罢前。

全诗可分三个思想层面:

从开头到“如视草木”,是第一层次。诗歌用“叙”的手法,揭露这一罪恶现象:

在中唐时期,福建地方恶吏,只要把未成年的男孩弄到手,当他们“为臧为获”,成为奴隶之后,尽管累断了筋骨,流干了血汗,为主人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还是要被剃光头发,带着沉重的铁链,像草木一般任人践踏,没有丁点儿自卫和反抗的权力。

从“天道无知”到“彼受其福”,这中间四句是第二层。用“议”的手法揭示奴隶们心灵的痛苦。人们常说:天公和神灵公正无私,其实他们冥顽不灵。要不然,为什么这些被损害的人还要遭受这么深重的荼毒;那些害人的人反而能收获那么多幸福呢?

最后一个层次描写奴隶父子不忍分离的心灵痛苦和被迫分离的悲惨场景。

你说,天下哪个父母不盼望生儿育女?可是这位父亲却后悔生下这个孩子!生下之后,又后悔不听邻居的话不养活他。这种有违常理、有悖人伦的心理,不正说明这班恶吏掠夺孩子的行径罪孽深重吗?

通篇没有大声疾呼,没有严词斥责,描述也是客观的;可是,透过这冷峻而平静的笔锋,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心头燃烧着一团愤怒的火焰!

顾况的诗,既演绎出生活悲欢,也活画出人生百态。

如这首《公子行》就描绘了贵族子弟的专横与骄纵:

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

双镫悬金缕鹘飞,长衫刺雪生犀束。

绿槐夹道阴初成,珊瑚几节敌流星。

红肌拂拂酒光狞,当街背拉金吾行。

朝游鼕鼕鼓声发,暮游鼕鼕鼓声绝。

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没有鞭挞,不着议论。只是白描式的勾勒,就把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浪荡子的形象描画得呼之欲出!

这首《过山农家》却歌唱了山村人家生活的质朴与温馨: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鸡。

莫嗔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山坳间,清溪如带,一座板桥横卧其间。潺潺的泉水声,如击磬钹,如鸣佩环,俨如一位高明的琴师在演奏一支欢快的小夜曲。湛蓝的天幕上飘浮着几朵白云,这正是丽日中天的时候。一抹疏篱,几间茅舍,院落里报午的雄鸡正在引吭高唱,仿佛在共同营造出农家生活的温馨……

——好一幅和平宁静的山村安居图。

姑勿论是应邀而至,还是偶然邂逅,当诗人走进农家大院的时候,主人正在焙烤新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袅袅轻烟弥漫空间。在温馨的气氛中透出几分祥和与静谧。从“莫嗔”看,主人在热情中似乎饱含几分歉意,显示出民风的爽直与憨厚。天晴了,可以晒干刚收割的稻谷,主人把这一喜讯告知客人,让大家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不也反映出山村人家的质朴与真诚?

顾况善画山水,计有功说:“尤工小笔。”其实,他这首小诗不但蕴涵浓郁的诗情,更富有画意!诗人用极简练的笔墨不但勾勒出山村农家风景,不也画出山村农家人物情怀?

怎奈造物弄人,顾况如此热爱生活,他的生活道路却偏偏不平坦;让我们听听他的人生咏叹调《短歌行》吧: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

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雄关漫漫,阻碍重重,宇宙茫茫,斯人独困!无独有偶,透过历史时空的隧道,我仿佛看到李白把酒踟蹰: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其一)

他只能仰天长叹: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他终于洁身退出官场,归隐茅山,自号为“华阳真逸”。

顾况就是在句容卜室而居。他曾写过一首诗,描写山居环境:

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西。

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

(《山中作》)

葛洪,自号为抱朴子,也是江苏句容人,东晋道教理论家。少好神仙导养之法。子规,鸟名,传说古时候周代末年蜀国国王杜宇,自称“望帝”,魂化为鸟,名杜鹃,也叫子规。鸣声凄苦,听起来好像是“不如归去”。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里第五本第四折就说:“不信呵,去那绿杨阴里听杜宇,一声声道不如归去。”顾况山居引葛洪为邻,夜听子规啼唱,他未必是幻想得道成仙,可是不明明流露出归隐自然的愿望,信奉道家哲学的清静无为?

他曾多次去过天台山,住过临海(在今浙江境内),曾写过《临海所居三首》,请读其中第二首:

家住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

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

在双峰山深处一座古寺旁边、筑室而居,两间茅舍,一带清流,几丛绿竹,古朴而清幽。

淡淡秋风送来古磬声声,清亮而圆润,时疾时徐,或扬或抑;寺院的屋顶上升起炊烟,它告诉人们,夜幕在缓缓降落,这一天又将在时光之流中悄悄消逝……

诗人伫立室外,纵目远眺,那参差错落的群山绵延起伏,直接远方浦口;蓝天上再也找不到鸟的踪影,鸟们振翮飞翔一天之后也飞倦归巢了吧。

夜,渐渐地深了,一弯明月静静地挂在林木梢头,诗人却一点睡意也没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那带着几分禅意的空寂,给诗人营造出无边的宁静与安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6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