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习性 >> 山西一落魄秀才,根据孔子的一句话写了千余
清代康熙年间,山西降州有一个秀才叫李毓秀,多次参加省考,没有中举,便在家创办一所学校,起名为敦复斋。
秀才是明清两代官府选拔的最低级人才,也叫生员,只能开办私塾,教授儿童。
李毓秀在科场上是一位失败者,如同现在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但在教学领域里,却大放异彩。
他潜心钻研儒家经典,颇有建树,写了很多读书心得,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学者。
他根据《论语》学而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话,写了千余字的训蒙文,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弟子规》的前身。
此书一经问世,便广为传诵,影响深远。几百年间,它成为各个学堂的首选教材,与《三字经》《百家姓》鼎足而三。
李毓秀也因此被尊称为“李夫子”,对于一个落魄文人来说,这已是极高的荣誉。前来求教,求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的敦复斋门前总是车马辐辏。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李夫子虽科场失意,但他潜心治学,能把《论语》中的每一句话研究透彻,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又何尝不是一位成功者?
《弟子规》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奇书?
它启蒙孩子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要懂规矩,守规矩,温文尔雅,口吐莲花,尊重他人,充满爱心。
全书分为: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共八个部分。
书中的三百来句话,处处散发着做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理性光辉。
孝是我们民族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才能做到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你看,孝敬父母第一步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做危险的事,不吃垃圾食品,使自己茁壮成长。
另外,还要修养好自己的品质,洁身自好,远离各种坏习惯,不要沾染坏毛病,这才叫真正的孝。
不然,父母会为你担忧,甚至会蒙受耻辱。因为你的行为过分了,别人会骂上一句,“有娘生没娘管”的孩子。所以,一定要有修养,因为你是一个社会人,代表的是整个家庭和所在的集体。
书中的“谨和余力学文”部分还要求孩子们养成恭敬,谨慎,整洁,从小事做起,有自我尊严的生活习惯。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房室清,墙壁静,几案洁,笔砚正。”这几句话要求孩子从小要重视形象,学会整理房间。
东汉有位大官叫陈蕃,做过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他小时候在书房读书,把里面搞得很乱。他爸爸的朋友来拜访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意思是,我是干大事的人,怎么可以打扫一个小房间。
他朋友的父亲就劝了一句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连整理书包,打扫房间都不会,还指望你做别的事?
陈蕃于是恍然大悟,从此养成了严谨做事的习惯。
书中所讲的道理,可以用民国时一所高中的校训来总结,“不作弊,不敷衍”,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才包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只有文化的熏陶才能出贵族,有文化的校园才有生机。
不然,会应了一位学者的话,我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