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知识不等于文化会背唐诗宋词,会背论语易

发布时间:2023/6/16 16:25:27   

原创

肖永革

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流金岁月》中有一个桥段:女主角之一朱锁锁让追她的富二代谢宏祖不要整天把时间花在打游戏、吃美食、开跑车和追美女上,而应该“多看点书”、多学点“有内涵”的知识,谢宏祖却忍不住讪笑并立刻让马仔小鹤展示什么是内涵。刚把芭蕾舞票全价倒卖掉的小鹤,放下筷子就开始煞有介事地背诵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大概是无数人对于“有内涵”即“有文化”理解的范式样本。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

比如,几个家庭聚会,家长为了显摆对娃的教育成就,让孩子背几首唐诗宋词或《论语》《弟子规》,然后就能换来“有文化”的赞誉和掌声,虽然娃们对背诵的文字内涵还不懂,连“懂”也是背诵出来的。

比如,一场文化讲座,某位主讲文采飞扬,前引一段《道德经》,中吐五言七言唐诗绝句,后吟几句宋词元曲,定能赢得听众一片“有文化”的赞扬声,但听到结尾,你却没听出他的独立思考和独家见解到底是什么,除了像个孩子或机器人一样能背诵一些典籍诗词。

比如,一场学术研讨会,某位“大师”台上侃侃而谈,口吐莲花,不是“河图洛书”就是“易经八卦”,不是黄帝内经就是奇门遁甲,总之内容玄之又玄,让听众似懂非懂恍若听天书却赞不绝口,赞之“功底深厚、有文化”,赞扬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不懂,尽管主讲人从没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术训练,对无数经典解析前言不搭后语漏洞百出,结论与论据毫无逻辑可言……

什么时候,“文化”已经悲惨地沦落到如此地步?无论什么人,只要会背诵论语唐诗弟子规,只要能天马行空随意解析易经八卦推背图,而理解与否、正确与否“无法佐证”、“无法追溯”、“无人在意”……这些知识性的“技术活”,只要灌输或设置好编码,连三岁孩子和机器人都易如反掌的事,一段时期以来,却成为标榜为“有文化”、“有内涵”的指标之一,实在是文化的悲哀。

历史上,无数状元榜眼探花,论及辞藻文采飞扬,论及行文引经据典,论及诵经文心雕龙,无人能及,但是,他们有几个人为后人铭记?今天无论庙堂之高或贩夫走卒,又有几个人记得他们的只言片语?反而是无数落榜生,凭借着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间烟火气的思考与记录,如,唐代诗人张继屡试不第,却写出《枫桥夜泊》流传海内外;如明代落榜生唐伯虎,因作弊被剥夺了考试资格,摆脱了科举制度的束缚终成一代才子画家;如曾三次落榜的李时珍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如落榜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如乡试落榜的吴承恩落泊与潦倒的环境中写出了《西游记》……千古传诵的经典,永远是内涵和思想,哪怕形式和表象不及那些状元们!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不会记住一个字典都写着的物理公式,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人类科学史上的旷世奇才,因为背诵经典、背诵公式、背诵唐诗宋词论语弟子规,那是三岁小孩和机器人都能做到的。同样道理,只会背诵那些经典,而忽略了那些经典的内涵和它们对社会启蒙发展的作用,对每个人的思想陶冶和进步的“药”(治愚)用,实在是舍本逐末,不懂装懂!

真正的文化,从来不需要包装,反而常常是最朴素、最浅显、男女老幼都能看懂、读懂和理解的道理,并影响你的言行,教化成你的习惯,养育成你的性格,影响你的命运,就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影响你的为人处世;就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没有高深的道理,但影响了你的人生规划;就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字字平白,但影响了你的事业格局;就如鲁迅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妇孺皆懂,但其中的道理,激励你一生的探索和奋斗。

真正的有文化,绝不是人前满嘴之乎者也、张口论语易经弟子规,人后随地吐痰、对别人的困难和遭遇熟视无睹,或为一点蝇头小利斗个你死我活……

真正的有文化,就是通过无数古今中外经典薪火传递的那些伟人们探索和凝练的价值、信念与世界观,成为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才是检验有没有文化的普世标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2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