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宋元诗话论句法,错综,影略,四种琢

发布时间:2022/9/15 19:42:37   

大家好,这里是杨雪芬聊一聊,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宋元诗话论句法。

宋元诗话所指的“句法”,与现在的概念有别。有的是属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词或词组在句子中的位置问题,有的相当于现代的修辞手法。

”错综句法“

北宋僧惠洪《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一书概括出“错综向法”条,说:

《秋兴》:“红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又:“缲成白雪桑重绿,剑尽黄云稻正青。”又:“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前子美作,次舒王作,次郑谷作,然是三种错综以本,不错综则不成文章,苕平直叙之,则曰:“鹦鹉啄残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而以红稻于上,以凤凰于下者,错综之也。言缲成则知白雪为丝,言割尽则知黄云为麦也。秦少游得其意,时发奇语,其作《睡足轩》则曰:“长年忧患百端慵,开斥僧坊颇有功。地撒蔽亏僧界静,人除荒秽玉奁空。青天并入挥毫里,白鸟时来隐几中。最是人间佳绝处,梦残风铁响丁东。”

惠洪所谓的错综句法,是相对于平直叙述的倒装手法和借喻手法。“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苔溪渔隐丛话》前集阴《漫叟诗话》就是持这样看法的。沈括也认为这两句诗“语反而意宽”。今人周振甫认为“香稻”是杜甫为了突出京城里的这种稻,(不是指一般的稻)而故意放在句首,有强调之意。后面的组织刻为了押韵而故意颠倒了主谓结构,本应是“鹦鹉啄余”和“凤凰栖老”。如果顺说,全句应该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至于“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则是借喻手法,“白雪”喻丝,“黄云”喻麦。

“影略句法”

惠洪上书还以“影略句法”为名,概括出另一条论点:

《落叶》:“返蚁难寻穴,归禽易见窠。满廊僧不厌,一个俗嫌多。”《柳》:“半烟半雨村桥畔,间杏间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恨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前诗刘义作,后诗郑谷作。赋落叶而未尝及凋零飘坠之意,题柳而未尝及袅袅弄日垂风之意,然自然知是落叶,知是柳也。(《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

从惠洪所举诗例看,所谓“影略句法”乃是一种只描写物象,不言本体的委婉含蓄手法。如《落叶》诗中诸如“落”和“叶”字都不出现,却全篇体现出“落叶”的景象。《柳》诗中并未出现“柳”字,略去了它本体“袅袅弄日垂风”的特征,读者却知道是在写柳。

“四种琢句法”

惠洪还概括出“四种琢句祛”,又称“假借之法”。他举例如下:

《月中桂》:“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赠隐者》:“五峰寒不下,万木几经秋。”《月中桂》省题诗也。二诗皆以“秋”对“下”,盖“夏”字之同声也。《山行》:“因寻樵子径,偶到葛洪家。”《游山寺》:“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此以“子”时“红”,又以“红”对“子”,皆假其色也。《宿柏岩》:“闻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移居》:“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此以“一夜”对“柏岩”,又以“十”对“迁”,假千百之数耳。《宿西林寺》:“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登楼晚望》:“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此诗唐僧无可诗也。退之所称岛可,岛谓贾岛也。此句法最有奇趣,然譬之嚼蟹螯,不能多得。一夜萧萧,谓必雨也,及晓乃叶落也,其境绝可知。方远望谓斜阳,自乔木而下,乃是远烧入山,其远可知央。(《天门洪觉范天厨禁脔》)

上述“四种琢句法”,前三种乃是对偶形式的谐音析字手法,第一种是谐音名词,以“下”谐“夏”,与“秋”相对。第二种是谐音色彩词,以“子”谐音“紫”,“洪”谐音“红”,“紫”与“红”相对。第三种是谐音数词,以“柏”谐“百”,以“迁”谐“千”,“百”与“一”对,“十”与“千”对。第四种,惠洪又称为象外句,以雨声喻落叶声,以远烧喻微阳,是比喻手法与对偶相结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