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大唐的文臣武将各自写了一首闺怨诗,风格

发布时间:2022/11/5 20:38:20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zjdy/150621/4642899.html

大唐王朝积极进取,开疆辟土,战争频繁,男人们去战场立功封侯,为此而抛家舍业,导致家人的思念与幽怨。大唐也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诗人们敏锐地注意到了这种情况,闺怨诗就出现了。

笔者选取了文臣王昌龄、武将盖嘉运写的著名的二首闺怨诗,风格不同,简单加以分析,以飨读者。

一《春怨》

唐:益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意: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儿,别让它在枝头上鸣啼。啼声会惊醒我的好梦,梦见我和夫君在辽西。

笔者:这首诗,语言明白浅显,生动活泼,极具民歌色彩,可以说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作者写作手法高明,采用倒叙的方式,引人情不自禁地看下去,寻找最后的答案。

黄莺本来是人人欢喜的鸟儿,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呢?诗的首句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

第二句诗果然作出了解释,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人们都很喜欢,所以这又来了疑问:为什么“莫教枝上啼”呢?

第三句诗说明了原因,是怕黄莺“啼时惊妾梦”。但人们还有疑问,她做的是什么梦呢?为什么怕惊醒呢?

最后一句诗的答案是:这位闺中女人做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梦见去了辽西,见到了自己思念已久的心上人。

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还有一个题目是《伊州歌》,诗中的闺中女人到底怨的是什么?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的亲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

我们可以从诗的作者找到答案,本诗的作者盖嘉运,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名将,公元年八月,时任碛西节度使的盖嘉运亲率唐朝大军,突袭怛罗斯城,生擒黑姓可汗尔微特勒,并乘胜占领曳建城。唐军经此一战,威震西域。从年到年,盖嘉运在西域征战二十八年,目睹了战争的惨烈,饱受了离乡、思亲之苦,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盖嘉运作出了这首抒写闺怨之情的小诗,反映了当时征兵制下,广大军人家庭所承受的生离死别之苦,表达了军人家属的深深的哀怨。

二、《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意: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日盛装打扮,独自登上翠楼。忽见路边的杨柳,又发了新绿,后悔叫夫君抛家舍业去觅封侯。

笔者:与上首诗描写普通家庭不同的是,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年轻的贵妇。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首句交代了闺中少妇整日衣食无忧,不知道愁的滋味。诗的题目是“闺怨”,开头却说不知愁,似乎自相矛盾。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二句写春天来了,她精心梳妆打扮,穿上盛装,来到她家的翠楼上欣赏春景。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用青色装饰,点明身份是富贵之家的少妇。

第三句描写闺中少妇欣赏着春意盎然的景色,转眼看到路边的杨柳发出了新绿,想起了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才意识到丈夫离开自己转眼又是一年了,自己再打扮也没有人欣赏。

最后一句,表达闺中少妇暗自后悔,当年不该让夫婿抛家舍业到战场寻求封侯。一个“悔”字为全诗的诗眼。充分表达了闺怨的原因是“悔”。

作者王昌龄(—年),字少伯,唐朝时期的文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王龙标”之称,其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可谓家喻户晓。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当时的著名诗人都有深厚的交往。李白特意为王昌龄写了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对于以上两首文臣、武将写的闺怨诗,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分享、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3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