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以辩证的态度理性地学习弟子规,不要将

发布时间:2024/10/10 12:48:47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传统文化,社会上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国学热,其中《弟子规》也成为许多孩子背诵的经典读物,那么对于这部经典,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呢?

许多家长是这样的,家里来了客人,把自己的孩子叫过来,吩咐道:“给叔叔阿姨背诵一下《弟子规》。”

这是一个正确的态度吗?让孩子学习《弟子规》是为了塑造孩子更好的品行还是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当客人拍手称赞的时候,家长心中洋洋自得,“看,我家孩子多优秀!”这种心态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该学习《弟子规》,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呢?

《弟子规》并不是圣人训言

《弟子规》最初名为《训蒙文》,是清康熙年间一个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整理,改称《弟子规》广为流传。

也就是说,所谓“弟子规,圣人训。”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圣人训言,只是后人理解的圣人训言,而且有一部分还是自己的思考总结,那么考虑到时代背景,其中的思想也一定会有其局限性。

所以,《弟子规》可学但不应该把它推得太高,它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标准。

哪些人需要学习《弟子规》

从原文看,《弟子规》的性质是对儿童提出的行为和思想的规范,也就是说主要还是针对孩子。可是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教育孩子。

那么什么是教育呢?“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所以,片面的要求孩子学习并践行这些行为规范并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应该是成年人、为人父母者经过辩证的思考之后,理性的学习,然后言传身教。

所谓“弟子”,是指所有需要学习圣贤之言、需要拥有更高道德修养的人,而不单单是孩子。

《弟子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是孝悌之道,在全文之初作者就已经点明“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都需要确定最根本的东西,只有最根本的东西确定了,人才不会迷惘,人生的路才能走得坚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基就是孝悌文化,所谓“百善孝为先”、“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孝悌文化一定是正确的吗?

《弟子规》该怎么学习?

其实学习、背诵《弟子规》并不困难,因为作者在首段就已经点明了次序,也就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几句不只是修身的次序,也是作者铺排文章的次序,所以我们按照这个次序来逐个单元的学习、背诵即可。

真正困难的是能否辩证地思考文中的诸多规范,以及思考之后的践行。

关于《弟子规》的辩证思考

1、首孝悌

传统文化中的孝悌文化一定是正确的吗?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以孝悌文化为核心的思想败给了更加开放的民主思想,我们不能就此全盘否定所有的传统文化,但至少要更多思考,思考如何以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部分为根基求变、求发展。

有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极端的推崇孝悌文化,提到孝悌之道一定会表达出这样的思想,即“父母恩德大于天”、“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偿还父母的恩情,所以永远需要心怀感恩。”

如果说父母之爱是一辈子都无法偿还的恩德,那么父母就是子女天然的债权人,子女一辈子背负着无法偿还的债务,也就一辈子无法直起腰来,而父母也会永远觉得子女亏欠自己的,所以对子女永远是提要求,子女稍微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会觉得委屈,就会说子女不孝。

如果父母以恩德挟制子女,需要子女回报,那么需要回报的恩德就不再是恩德,那是交易,既是交易就别再说什么伟大。

所以,什么才是好的孝悌文化呢?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外再加一个“兄友弟恭”,这才是好的孝悌文化。

首先为君者做到了为君者该做到的德行,为臣者做到了为臣者该有的德行,这样国家才能昌盛。在家庭里,父母做到了父母该有的德行,子女做到了子女该有的德行,这样家庭才能和谐。至于兄弟之间,为兄者先要友爱,才能去要求弟弟妹妹恭敬。

如《弟子规》中,通篇都是单方面的要求孩子要如何如何,却从未提到父母该如何,而父母如果再不自己去学习、思考,只是以此来要求孩子,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不会理想。

尤其是文中更有如“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种明显不加思考的愚孝思想,更应该谨慎对待。

所以,就孝悌文化来说,最重要的是两点,父母不以恩德挟制子女,子女心中时时存着一个“敬”字,至于具体做事标准没必要有那么多硬性要求。

现在经常看到一些感恩父母、关爱空巢老人的文章或者视频,要说错也没错,但要说这些内容正确,也未必。

现在社会发展节奏很快,年轻人生活出外打拼生活压力很大,父母要求子女常回家,可是子女也希望能有自己的生活,如果说难得的休息日必须回家陪伴父母,那么子女就必然要牺牲自己的人生追求,等父母百年之后,子女也已经年老,即便想要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也已经有心无力,那么怎么办呢?只能继续要求他们的子女,于是一代一代的压抑、一代一代的舍弃自己的人生就这样陷入了无解的循环,一旦有人打破这种循环就要背负不孝的骂名,这样真的好吗?

2、次谨信

第二单元讲的是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主要思想就是谨言慎行、重信重义,这部分内容没什么可说的,即便是近百年后的今天,大部分也依然可以直接拿来作为我们的原则,比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践行的。

当然,也有一些没必要死板的按照这上面的要求来做的,比如“步从容,立端正。”“勿箕踞,勿摇髀。”等,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站着都如站军姿、走路都要踢正步,这样没必要,也不合理,我们应该允许人的行为有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心态不能浮夸、散漫,这就可以了。

3、泛爱众,而亲仁

这一部分内容往大处说是立身处世的原则,往小处说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仁者爱人”的思想经过古往今来无数贤德之士和各行各业的成功者验证,自然没什么可质疑的,即便是当代国内外的各种成功者也一样遵循着这样的思想,如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便是与这种思想不谋而合。

4、有余力,则学文

为什么《弟子规》在最后才说“学文”,而且还得是在“有余力”的情况?因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在德,有德而没有知识,这种人永远不会是恶人,永远不会危害社会,但是反过来有知识却无德,这种人一旦做起恶来,那就真的麻烦大了。

在最后这部分,作者总结了一些“学文”的方法,比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等等,对于这些具体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作为借鉴,对于小孩子来说,以此来要求倒也无不可,可以作为一种尝试,而最终我们要做的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1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