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李白遇赦归来,看见宣城杜鹃花开,想起蜀国

发布时间:2022/10/2 14:43:00   

乡愁,像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对于故乡,中国人总有一种情萦绕心间,难舍难分。即便背井离乡,也不忘“落叶归根”。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远离故乡,触景生情,而使这乡思愁肠入骨,因此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诗词歌赋,名垂千古。

李白游历扬州,写下乡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贺知章暮年回乡,不由感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杜甫晚年登高,油然而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范仲淹羁旅愁思,抒写“黯乡魂,追旅思”之语,让乡愁更添惆怅……

然而,自古文人多磨难,出名的诗人更是如此,在故乡安享晚年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奢望。

就拿“诗仙”李白来说,晚年因为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得到了他的重用。不幸的是,永王与肃宗发动皇权之战,兵败之后,李白遭受牵连而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

公元年,朝廷因秦关八百里大旱,颗粒无收,朝廷下令宣布大赦天下来缓解灾情。此时58岁的李白,流落夜郎,听到赦免的消息,喜不自胜写下《早发白帝城》来抒发自己愉悦的心境。

第二年春天,李白辗转来到宣城敬亭山,昏花的老眼里出现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仔细一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诗人想起蜀国的杜鹃鸟,那个曾经自己长大的故乡,不觉乡思入骨,何况诗人又年老多病,于是写下一首诗,比之《静夜思》更让人怀乡!

《宣城见杜鹃花/子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那遥远的故乡,诗人曾听闻子规鸟哀转凄恻的鸣鸣啼;如今背井离乡寄寓宣城,又看到敬亭山上满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子规鸟悲鸣,让人愁肠寸断,三春三月鸟语花香诗人正怀念着他的巴蜀故乡。

古人眼中,杜鹃花和子规鸟素有渊源。

远古时期,相传蜀国有位国王名为杜宇,号称望帝。他很爱自己的百姓,但是巴蜀处于盆地,经常遭遇洪灾,杜宇竭尽心力,筑堤引洪,都没无法平息灾难,使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年发洪水,一位少年名为鳖灵,他帮助蜀国摆脱了洪水之患,望帝感其恩德于是禅位给他,自己隐居修道,死后化为子规鸟,人们便把它称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子规鸟叫声凄婉哀绝,仿佛再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嘴巴啼出鲜血,洒在地上染红了遍山花朵,这花便是杜鹃花。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它闪烁于山野,妆点于园林,自古以来就博得人们的欢心,唐宋以来吟诵杜鹃的诗词不可胜数,而宣传敬亭山上的杜鹃,繁花似锦,更是美不胜收。

垂暮之年的李白寄寓宣城,来到敬亭山看到漫山的杜鹃花,心中早已没有了年少时的狂放不羁。他客居他乡,又疾病缠身,自然触景生情,想到曾经蜀国的杜鹃鸟,因此羁旅之愁更添心伤。

诗人本来是先看到敬亭山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但是他却本末倒置,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李白把故国之思放在了首句,突出其重要性,表明这乡愁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却不能回到故乡。

想当年,年少轻狂,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立誓做“布衣卿相”,不辞千里,来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长安城,天子脚下一盏宏图大志,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

可谁知天不遂人愿。虽然他得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引荐,供奉翰林书院。也曾有“力士脱靴”、“贵妃研磨”、“御手调羹”的辉煌,终抵不过小人谗言,不过两年光景就被玄宗“赐金放还”,从此愿望落空。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报国无门应永王幕僚,虽得重用,但是不久后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李白也受此牵连,流放夜郎,后遇大赦,得以还乡。

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李白更觉得自己没有颜面面对蜀中父老。何况,他眼下又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根本不适合长途跋涉,更别说回到千里之外的蜀国了。

漂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看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想到巴蜀的子规鸟,浓浓乡思之情,溢于言表。

子规鸟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暮春三月,诗人客居他乡,一个“忆”字,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读者之心,相信此时也不觉沉重起来。

新世纪的我们,有幸享受高铁,动车,飞机等高科技交通设备,想家了不过一张车票的事,可能很难体会到诗人老年不能“落叶归根”的心境。但是,思念家乡的心情,我们应该能理解,毕竟那里是养育了我们很多年的故乡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