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繁衍 >> 民间传说中的杜鹃鸟含义对春播的期待对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多是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文化概念的传播媒介,所以古代文化中对这样物象的解释是有很多种的。
比如月亮太阳以及星星,这些具体的物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有多种多样的阐释,那么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物象,也包括杜鹃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具体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杜鹃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在中国的文化底蕴当中又占据着哪些重要的地位?
一、杜鹃的其中一个物象是表达春播,以及多种的美好愿望
1、物候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学问,包括对于春播的看待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中,很多文化物象与当时的农耕经济扯上一定的联系,并且也有一部分物象是专门表达农耕经济的一个发展过程的。中国自古以来的物候学向来发达,这样的物候学是来源于在中国古代,中国就有着较为深厚的天文学知识。
这样强大天文学的产生,也是因为在古代中国农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一个主要发展形势,并且当时大多数人们都是从事农耕经济的,所以当时的很多文化概念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具体物象的表达,也是关于农耕经济的。
中国关于物候学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而最明显的记载有物候学发展的,是在西周时期的诗经当中就有着明显的记载。
而且后世的人们在西周物候学的基础上,对于这样的物候学进行一个完善发展,以及整体修改。其实,中国古代物候学的发展并不能算成一个完整的,因为大部分的物候学之所以可以发展是基于当时农耕经济的一个具体现状,那么也就是说,当时物候学的发展其实是为当时的农耕经济做辅助的。
所以这样学科的发展大部分都只是一种经验,物候学的经验的累积可以运用到农耕经济当中那么就表示工具性运用的结束,那么这样的一个过程结束之后,很少人会再此基础上对物候学会做进一步的发展。
那么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中,用某一些具体的物象用来表达物候学上的一部分知识当中,也可以很明显的体现中国古代物候学在农耕经济当中的一种工具性。
这些工具性的表达都是对于当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表面现象,或者是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一个表面性的解答。但是具体深层次的一个挖掘,当时的物候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都没有做到。
那么其中一个最为具体形象的表达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或者说在中国古代的物候学当中,对于杜鹃的这样一种形象,也仅仅只有在春播的表达,而没有对于杜鹃与春播之间做更为联系性的表达。
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也仅仅是借用杜鹃的这样一种形象,或者是借用杜鹃自身的一个作息规律来判断当时的一个农时,或者是季节性的一个划分。
但是对于杜鹃与这样季节性划分的一个深层次的联系,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触及到也仅仅就是看到杜鹃与季节性划分的表象,并且也借用了这样的一种表象运用到农耕经济当中,但是并没有进行一个深层次的挖掘。
2、杜鹃的一个具体物象,包括对于春播的表达
杜鹃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可以借用中国传统的古代文学来加以阐释,也可以借中国古代发展的物候学来加以阐述,从物侯学的角度上来说杜鹃的具体物象多是表达出中国发展的一种美好愿望。
从现在所发现的一些文学作品上来看,很多关于杜鹃的形象表达,都是在春天播种的时候,对于杜鹃进行了一个形象性的表述,主要是通过杜鹃形象的修饰形作用,来表达人们对于春播的一种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们在后来秋天收获的时候的欢喜之意。
所以杜鹃在这样的一种文学作品之中,多扮演的就是修饰型的作用,因为如果在翻译的文学作品中,仅仅只是叙述人们春播的一个过程的话,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在色彩上也起不到一个丰富的作用,恰好杜鹃又是在春播之时,常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所以作者借用了杜鹃的形象来作为一个很好的表达。
当然,这当然是从人们开心的时候,也就是在春播知识的喜悦之情的时候,作者对于杜鹃形象的描绘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描绘,同样的都是在春天,但也有可能表达的是一种十分伤感的气息,而这样的感情一般在文学作品里面。
一般的都是一些伤春或者惜春之情。这样的感情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比如在苏轼的《浣溪沙》中就表现了作者虽然被贬,但是作者从自然的山水之中,吸取到了生活的乐趣。但是杜鹃鸟的这样的一种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衬了作者对于春天的短暂所表达的一种伤春和惜春的感情。
那么深层次的表达,也就是作者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以及时光的短暂,那么如果从该文学作品的事思想程度上来说的话,作者并不因为自己的被贬而遭到任何的失意或者是不开心,而是寄情于山水,用山水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乐观豁达。
二、对于一个悲伤的物象来说,杜鹃鸟也是一个很好的形象表达
1.杜鹃鸟也可以表达王国以及对于王国的思念之情
杜鹃啼血的传说以及民间故事,应该在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十分的常见,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杜鹃啼血的故事,主要是说蜀国的一个君王,在后来的时间里选择了退位,并且归隐深山,但是在归隐深山之后,很不幸的是听到了国家已经亡了,于是这位君主很伤心,并且选择了自杀,死后这位君主由于其高洁的灵魂,化成了杜鹃鸟。
每一年在春天快要过去的时候,也就是在杜鹃花开的季节当中。每天都会叫,并且直到口中滴出血来,依旧在叫。这样的声音,是极其悲切的。表达了杜鹃的一种亡国之思,以及悲苦和哀怨的一种情绪。
比如“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当然随着文化的一个发展,杜鹃本身原带的对于王国的思念之情,也在进行一个泛化和发展。
那么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杜鹃的物像从最初的对于国家的思念以及悲哀,便到了对于一切事物都会感到悲哀之情的一种物象表达。比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所以在此处,杜鹃的形象有了一个泛化的发展,但是总的悲哀基调是不会改变的,不过就是针对的文学对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当然这样的一个文化物象的表达,并不是一定的泛化,也有具体的一种表达,最常见的除了对于王国的思念以外,就是对于家乡的一种思念,因为在古代人们的眼中,国家和自己的家族家庭的地位是差不多可以等同的,所以在他们的一种文学观念之冢,国和家是可以互换的,国就是家,家就是国。
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杜鹃除了表达对于国家的哀悼以及思念之情以外,那么还可以以戒指自己思念家乡自己远离故土的一种思乡之情。
比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等
2.在后来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字不一定可以成为杜鹃物象的载体,画作也能体现
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杜鹃的一种具体无文化形象,不仅仅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那么在后来,尤其是在艺术领域逐渐发展之后,很多的一些画作以及一些雕像上,都会明显的对于杜鹃的物象进行一个文化性的阐释。那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山水画,以及明清时期的文人画。
其中对于杜鹃的形象,是进行了很多角度的一种阐释的,而这样的阐释,大大丰富了前代杜鹃在文字上的一种物象表达。
这样的一种物象表达,不仅使之前表达杜鹃形象的手段更加的丰富,那么也使得杜鹃的物象在整个社会之中可以更大力度地传播开来,对于杜鹃物象的发展,以及对于整个文化领域的发展,都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三、总结
文化上所表达的具体的物象,其实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一种理解,而这样的理解,人们不可能仅仅就是存在于内心之中的形而上,而是要借用某种媒介来表达出来,比如文字,比如画像砖,比如一些画作来进行一个阐释表达。
那么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解释,也仅仅是后来的人,尽量地在前代的基础上去进行一定的解释。
参考文献:
1、《试论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杜鹃鸟意象的文化意蕴》
2、《隋唐史》
3、《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