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地评线东湖评论农耕文化传承不止于课本

发布时间:2023/1/20 21:23:35   

春回大地花千树,万物勃发绿盎然。在这个孕育希望的春天里,我们迎来了第43个植树节,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人们在挖坑、种苗、浇水等实践中体验农耕文化,感受劳动的快乐。可是,这些简单、淳朴的快乐,却离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远。生活中不少孩子对于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种什么花、栽什么树全然不知。田园诗歌背得烂熟,却常常闹出麦苗当韭菜的笑话。“传承农耕文化从娃娃抓起”成为时代呼唤。

我国是农业大国,是农作物和农耕文化最早起源地。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就是农耕文明。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也要挖掘丰富的自然资源,开设富有创意的农耕课堂,让学生从小知农时、懂农耕、会农事。譬如,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兴山县普安寺小学,利用地处乡村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弘扬农耕文化,把“勤耕善读”作为办学底色,建立了开心农场、茶叶采摘园和劳动实践基地,布置了农耕文化陈列室,创编了农耕校本教材。培养了懂嫁接、会采茶、种树的小学生。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安定小学利用校内劳动基地,引导学生了解如皋的土壤性质,哪个时节种哪种庄稼等知识。学生在参与劳动中体验农耕,感受传统农耕文化魅力,也更加珍惜所见所感的美好生活。

目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国上下正在按照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奋力前行。如果能将传承农耕文化的课堂搬到田野乡村,那势必会更加激发学生热爱乡村,热爱我们的幸福家园。譬如,具有特色的农村可以打造农耕文化研学基地,遵循自然时令开展“插秧体验”“约会稻田”“园艺生活”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挽起裤脚走进田间地头,探秘大米从哪里来、土豆长什么样,荷花什么时候开。孩子在亲近大自然中,感悟自然生命的灵动神奇,萌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学习、传承农耕文化,就是要激励孩子们记得住家乡,留得住乡愁,立志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研读古诗,体验“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家乡美景,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通过“家乡美”种下“思乡情”,让“乡愁”自然种植于心。成长为一个热爱农村的美丽、体悟农民的不易,无论走到哪里、身居何职,都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浓郁乡土情节深藏心底,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建设家乡。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国这一五千年来都同泥土打交道的民族,因泥土而辉煌。农耕文化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乡土情节。怎样更多形式地推广传承农耕文化的好做法、好经验,吸引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2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