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现在我们很多的家长都抱怨说,自己的孩子没有孝心,“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气很严重,经常会自私自利,不为别人着想。我们想一想,这些现象是结果、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团聚,吃团圆饭,在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祖父母,在吃饭的时候,为人父母的夹起了菜,把它放在了谁的碗里呢?很多的人可能都毫不犹豫地夹起菜来,就往孩子的碗里放。他的爷爷奶奶看到了,也会夹起菜往这个孩子的碗里放。结果这个孩子的碗里放满了菜,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想吃,觉得这些人都逼着他吃饭,所以他经常会厌食。而从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中我们来观察,这一家谁是核心呢?显然这个孩子是核心。
所以我们说没有人天生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是我们大人把他们惯成了“小公主”、“小皇帝”。
既然是“小皇帝”,中国有句话说“伴君如伴虎”,小皇帝的脾气自然不是很好。如果有十件事、九件事你都给他做好了,只有一件事不能满足他,他就会跟你不依不饶,和你吵吵闹闹。所以我们要想让孩子能够有孝心,能够关爱父母,我们在下一次吃饭的时候,应该夹起菜来放在自己父母的碗里。或者我们打开冰箱,拿出水果饮料,首先要问父母要不要,然后才去问孩子要不要。这样才会让孩子自然地接受一种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观念。
“教”在《说文解字》上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上”就是家长、老师还有领导,上面怎么做,下面就跟着怎么效仿。中国古人说:“儿女不用管,全凭德性感。”儿女其实用不着你去管很多,你自己做好了,能够言传身教,他自然就跟你学会了应该怎样去孝敬父母。
现在很多人都感慨说:“我这个孩子怎么说也不听。”这句话就很有味道了。我们都是怎样在教育孩子呢?我们都是在“说”他,你都没有做给他看。所以中国古人说:“言教者讼,身教者从。”你用语言去教导他,他会反问你:你都没有做好,有什么资格说我呢?就会和你起争讼,于是逆反心理也就产生了。如果你用身教把正确的行为做出来,他就会马上跟着你去学了。因此我们说要教育好孩子、做父母的必须坚持“身教胜于言教”这一原则。
有人把祖父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用一棵大树来比喻:孩子是这棵大树的果实,他的父母是大树的树干,而孩子的祖父母是大树的树根。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是希望果实长得硕果累累,那我们需要把水和肥料浇在根部,而不是直接放在果实上,放在果实上,果实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烂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弃老取幼,家之不祥”。如果我们放着了自己的父母老人不去赡养,而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孩子的身上,那么这个家庭就不吉祥,败象已露。
《论语》上孔子曾经多次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身教胜于言教”确实不假,父母的道德修养对于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风尚是至关重要的。宋代刘清之的《戒子通录》上这样写道:“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若我之平昔自不能为人,岂唯人不见听,亦反为人所薄。且如己之立朝可称,乃可诲人以立朝之方;己之临政有效,乃可诲人以临政之术;己之才学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已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己能身致富厚,乃可诲人以治家之法;己能处父母之侧而谐和无间,乃可诲人以至孝之行。苟唯不然,岂不反为所笑。”
这段话警醒我们,劝导他人行善、谏阻他人作恶固然是好事,但必须先做自我反省。如果自己平时不注意为人处世,则不但别人不会听从,还会受到别人的讥讽。只有自己掌理朝政受人称道,才有资格教诲别人掌理朝政的方法;自己处理政事功效显著,才有资格教导别人如何处理政务;自己的才干学识受人敬仰,才有资格教诲别人怎样增长才干、修习学业;自己的品行行为受人敬重,才有资格向别人传授修身养性的具体步骤;自己能够发财致富,才有资格向别人传授治家理财的方法;自己能够守在父母身边恪尽孝道,才有资格向别人介绍孝养父母的经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反而会受到别人的耻笑!
早在二战前夕,欧洲学者就曾经做过一次深入的探讨:世界四大古文明,其中三个已经消失了,为什么只有中国文明一直屹立到现在没有消失?他们经过研究,总结说:这可能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中国教育的特色确实是在家庭。换句话说,中国传统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所以讲到教育这一桩事情,在全世界,中国人的经验最丰富,历史最悠久。
那么家庭教育由谁来进行教导呢?最主要的就是母亲。婴儿出生两三天,虽然不会说话,可是他已经会看,已经会听,看到这些大人在他面前,他们的言谈举止自然给他落下印象。这个印象根深蒂固。我们一般人常讲,第一个印象最重要,先入为主。婴儿跟谁最亲近?跟母亲最亲近。所以母亲的印象就会影响这个小孩一生。中国真正讲的最早的教育是胎教。在怀孕期间、母亲的言行举止就要很谨慎,因为这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胎儿。
史书中记载,在中国实行胎教最早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周文王的母亲是太任,祖母是太姜,文王的夫人是太姒。周家的“三太”都是圣母,所以教出许多圣贤的子孙。我们在史书上看到,太任怀文王的十个月里,“目不视恶色”,不是好看的颜色不看;“耳不听淫声”,不善的音声她不听;“口不出傲言”、说话柔和,不粗暴。她懂得母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会影响胎儿,所以在怀孕的时候心平气和,唯善是从,真正做到了纯净纯善,结果生下来的这个小孩就是文王。
在中国古代.一般人家都懂得这个道理,虽然做得没有太任那样严格,孩子生下来以后,如果母亲对他的教养非常重视,让他从小就扎下伦理道德的根,一生他都不会变坏。由此可知,妇女的责任重大,如果上对父母公婆,中对丈夫,下对儿女晚辈,周边还有妯娌叔伯这些关系,真正能落实“诚敬谦和,仁慈博爱”,就一定能够帮助家运兴盛。“家和万事兴”,整个国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要从“家和”做起。
中国的教育有年的历史、年的经验、年的方法、年的成果,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有智慧的人都不会疏忽的。这正如为人父母的,在一生中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希望不希望他的后代再犯?不希望啊!所以古人都希望以自己的人生成就后人的人生,让他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就写下很多的家规、家训。
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家教、家训很多,《弟子规》可谓集中国古代家教、家规、家训之大成。它是以《论语》中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采取各家的家教、家规编成目,从而编成的。
《弟子规》不是教小孩的,是教母亲的,因为小孩从生下来到三岁,还不懂事,还不会念书,母亲要把《弟子规》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做母亲的,对自己的公公婆婆、父母长辈做出孝顺的样子,让小孩看,他就都记在心上了,就有深刻的印象了。这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是身教,不是言教,所以从这里我们才懂得妇女的重要。如果我们这个年代出现几个孔子、出现几个孟子,不但中国兴旺,全世界都有福了。而这要靠做母亲的、要靠做祖母的有这种心,有这种愿望,能够好好地来教育下一代。
《弟子规》的纲要,总共条,做母亲的每一条都要做到,做给儿女看。尤其是婴儿,从一出生就让他看,天天听,天天看,看了三年,听了三年,这种纯净纯善的教育在他心里头就根深蒂固了,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讲,“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生”,就是看他的教养。他从三岁就有能力辨别邪正,就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所以太太的责任比先生还要重,因为她负责教养下一代,这是“夫妇有别”。太太要全心全力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为整个人类培养德才兼备的下一代。换句话说,家族兴旺,社会安定,国家繁荣,天下太平,这个责任,都落实在妇女如何去培养后代、这个关系太大了。
传统教育在中国至少被忽视了三代,三代没有学过,也就不知道妇女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职责意义无比重大。因此,在农村,失学的都是女孩子;在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追求事业、工作,把孩子交给了保姆。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从保姆那里学习,受到保姆潜移默化的影响。古希腊的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你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奴隶看管,你将得到两个奴隶。”同样道理,你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保姆看管,你将得到两个保姆。因此,今天,无论是受过良好教育还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子女的教育之上,我们民族的素质如何能提高?
所以我们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好人、善人、圣贤人,我们做父母的,必须身体力行。女人的价值在哪里?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圣贤人,这才体现了一个女人真正的价值。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孔子、培养成为范仲淹,那我们的社会将收到多大的利益,比你自己在外面工作赚几个钱,搞一番事业,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所以女人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把自己的孩子教导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人也提醒我们:“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母亲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从落实《弟子规》、重视子女教育开始,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