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繁衍 >> 幼儿德行教育,从弟子规说起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
但是在如今,我们许多父母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而且孩子成才与否,许多父母都是听任孩子自由发展,认为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造化。
其实,教育孩子最主要的还是在于父母,尤其是在修养德行方面。现在学校则是更多地在教孩子知识。
我们中国当代教育,采用了西方的分科教育制度,但是很多学生却出现了偏科,甚至有德之不修的现象。反观古代教育,学生们学习四书五经六艺,却文武双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及古代教育那么高效,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关于教育孩子,就不得不说一下《弟子规》。
之前我们说过,《弟子规》,受大多喜爱国学的人推崇,认为它里面有许多为人处世之道,还有许多好习惯;同时又受许多人诟病,认为它讲的许多内容,太不合当代实际,且有的迂腐不堪。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一种态度,我认为,不仅《弟子规》,还有其他书籍,只要看的人用的人学习领悟得法,它就当之无愧是一部好书,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就好比《倚天屠龙记》里的《九阴真经》,黄衫女学了就一身仙气,周芷若学了就俨然成魔。
最开始,我只以为《弟子规》是作了给小孩子们学的,后来看有人说“弟子”,是圣贤人学生的意思,对此,我不赞同,因为就它的原名“训蒙文”来看,就是给小孩子做启蒙教育用的。但是从我在大学才第一次接触《弟子规》,我就觉得这实在是本好书,里面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处世哲学。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取《论语》“学而篇”第6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全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无论读起来唱起来都朗朗上口,且方便记忆。全文有句,个字,在内容上,分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7个部分。
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个“学而第六”: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后面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是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做事要慎重,不能冲动冒进。
(5)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有多余的精力和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对待师长要尊敬有礼,言行要谨慎,要讲诚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去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也就是说,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首,最首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其次才是书本知识的学习。
德行教育,是需要长时间的,是力量最大,影响也最大,最难,也是最简单的教育。
事实上,自古以来,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德行教育都是排在首位。虽然有“知人善任”,但是有才无德的人始终无法长久。
德行教育,首先父母出力,父母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其次,德行教育需要学校出力,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分数,那必定会将孩子朝功利主义上牵引。
《弟子规》,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好好学习咀嚼的文章。德行教育,应该从小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