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怀远文学邹地环蚕

发布时间:2023/6/24 15:14:17   

养蚕在南方是很普遍的事,作为家庭副业,养蚕的人很多,也都懂得养蚕的技巧。而在我们北方,很多人不知蚕为何物,更别说饲养。我小的时候却有过养蚕经历,说起来可能没人会相信。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上世纪七十年代),五月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父母亲从公社(现在的乡镇)带回两张发黄的纸,纸上沾满一层密密麻麻的“芝麻”。“怎么把芝麻沾在纸上?”我好奇地问。

“这是公社发的蚕籽,过几天小蚕长出来,你就可以采桑叶喂它,等它长大了就会吐丝,丝可以织布做衣服给你穿。你就准备采桑叶吧!”母亲解释说。“公社还给大队派了技术员呢。”可我当时听的糊里糊涂,只能没事就盯着那两张纸看。

第三天有情况了。那些小芝麻粒动了起来,像小蚂蚁一般大小,时不时地动动身体,“细细云蚁浮,蠕蠕寸蠖伸”,这是蚁蚕当时活动的真实写照。我急忙跑去告诉母亲,母亲说:“你可以去采桑叶喂它了。”

南方养蚕是传统产业,桑树经过年年修剪,都长得很低矮,一丛一丛的,桑叶很容易采撷。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养过蚕,采桑叶必须爬到树上,还很危险。本来小时候爬树玩是要被打屁股的,因为要采桑叶喂蚕,爬树变得名正言顺,我一会功夫就采了一大筐桑叶。母亲说:“蚕宝宝太小,你采几片嫩叶就够它们吃了,以后蚕长大了再多采。”有了这道命令,既能采桑叶又能爬树玩,我很开心地答应道:“采桑叶的活,我包了。”

蚕宝宝长得很快,没几天就长到1--2厘米长,身体由褐色变成浅黄色,样子煞是可爱,令人越看越喜欢。可到了喂食的第十天,蚕宝宝中有好多不吃桑叶,也不动了。我吓得赶紧带着哭腔报告母亲:“坏了,坏了,蚕怎么不吃也不动了?是不是死掉了?怎么办啊?”从没养过蚕的母亲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到蚕的样子也是吓了一跳,急忙去大队问了养蚕师傅才知道原因。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睡眠和蜕皮才能长大,每次的蜕变都是很艰难的,成功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经过两次蜕皮,蚕宝宝的身体越来越大,肤色越来越白,食量也越来越大。一条条白白胖胖的躺在大笸篮里,特别可爱,夜深人静时能听到蚕吃桑叶的沙沙声。母亲害怕桑叶被蚕吃光,夜里还要起床再喂几遍。“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这是养蚕人辛苦的真实写照。家里的几棵桑树都被我采的只剩树梢的几片叶子,爬树采桑叶越来越危险,我们大家(包括大队宣传队的几个叔叔阿姨)别的地方找桑树采叶,不然真担心蚕宝宝挨饿。

随着蚕宝宝的长大,原来的两个笸篮已经盛不下它们,需要给它们分家。经过一次次的分家,最后把两张小纸片的“芝麻”分成十六个家。每天需要的采的桑叶也更多,幸亏有宣传队的叔叔阿姨帮忙,不然就我一个小屁孩爬树采的桑叶是供不上它们日夜不停地啃食的。

突然有一天,一个笸篮上的蚕不吃不动,想死的一样。技术员说:“这些蚕是真的死了,它们吃的桑叶不干净。”原来,有个叔叔采的桑叶是路边的,桑叶上有大量灰尘,蚕宝宝特别爱干净,吃这种不洁的桑叶会马上死掉。万幸的是,那筐桑叶只喂给这一笸篮的蚕宝,不然……经过这个教训,我们采起桑叶来更加认真仔细。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过了一个月,蚕宝宝们经过四次睡眠和蜕皮,脊背变得亮晶晶的,发黄欲透,技术员说是蚕长熟,要结茧了。按照技术员的要求,母亲把大把的麦秸秆一头扎起来,另一头分开,做成枝枝叉叉的样子,立放在笸篮四周,等这些可爱的蚕宝上架结茧。

蚕在两三根麦秸之间,先是吐丝固定住它的身体,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白色的小圆柱状的丝球越来越明显,逆光反视可以看见蚕宝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这是它的第五次蜕变,成了蛹。再经过十天左右就会破茧成蝶(蛾),产卵后死去,结束它短暂的一生,留给我们的就只有那些洁白的丝茧。

蚕的一生是短暂的,却充满人生哲理。它的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努力,经过次次磨难仍痴心不改不屈不挠地拼搏奋进。小到我们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大到我们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又何尝不需要“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

怀远文学:邹地环《父亲的琵琶》

怀远文学:邹地环《赵三多其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4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