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辔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行旅。——芭蕉对日本文化不是很了解,只知道的是樱花,富士雪山,地震和海啸。由于历史原因,也对日本文化未多涉猎,但是最近看过村上春树的书,听过很多关于他跑步的传奇,以及喜爱东野圭吾的悬疑故事,所以对日本抱着中性的好奇的心态。初拿起《尘世的梦浮桥》,只觉得这本书的封面很美,是那种古韵的色彩丰沛的画面,带着一种神秘的年代感,好像一扇时空门,转眼就把你拉进了那个古老神秘的国度里。上面还有几枝花朵点缀,大概是樱花吧。全书读得很艰难,因为从未接触过日本文化,所以对日本的人名、地名都无法连贯起来,包括日本的体制、民俗和历史,而此书的作者苏枕书也使用了很多类似于中国古文的形式去讲述,所以读得吃力。读完全书,只觉伤感。古时的日本经济贫困,而且似乎只有武士出身的等级制的人才能做官,想从事写作和绘画等的艺术家大都贫困,加上耗费精力大量创作,大部分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书中所讲述的几位艺术家的生平也很坎坷,亲人相继离世,一生孤单、苦闷,不得志时时伴随,还屡次有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经历。那时候的日本,肺痨和痘疮是要命的病症,而日本人不得活的也均是来自此两种病症。苏枕书书中所记录的众大家以及其妻子女也均是死于这类的病。日本的俳句正冈子规说:俳句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是美术的一部分,因此美的标准也是文学的标准,文学的标准也是俳句的标准。也就是说,绘画、雕刻、音乐、演剧、诗歌、小说皆可以同一标准来评价。日本人也喜欢我们国家的诗人,经常会模仿着做一些小诗。读惯了我们的唐诗宋词经典,再去看日本文人的诗作,觉得特别生活化。这就是在日本文学史上著名的“俳句”。俳句大师首推芭蕉,其次是一茶和芜村。三位大师在日本的俳句文学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细细读来,虽然没有磅礴的气势,但是能够反映出日本的风土人情,诗人的离愁,淡淡的无法抹去的哀伤倾泻而出。他们的生活都是坎坷的。芭蕉一生未婚,大半生都在旅途中度过。“深川冬夜之感橹摇波荡,断肠凄清独泫然。”旅途的孤寂,可想而知,一个人的旅途,无人排遣寂寞,观世事,都带着哀伤的情绪,他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苏枕书说印象最深的当属一茶那句“露水的世。”初读来不觉得有什么意思,但是细细品读,却觉得十分贴切。露水,短暂,划过即止,不留痕迹。我们的芸芸众生莫不是如此,在这世界上走一圈,短暂的人生,一眨眼已经垂暮,到离开这个世界,才觉得自己好像还没有活过一样,何其短暂,带着诸多遗恨、未尽之事。一茶的妻子和三个子女都走在了他的前面,无不让人痛心。他的童年由于继母磨难所以远游,后半世终于有了家,亲人却又相继离世,老年饱受疾苦而终。但是这成为了他所有俳句来源的灵感。他作了很多俳句,调侃自己困苦的生活。苏枕书言:……留住“一瞬”的光景,从不断毁灭消失的时间中打开一个缺口,留下一些东西,这就是诗歌最迷人的地方。芜村也是困苦一生,但是和一茶的区别是,尽享俗世的欲望,一茶对于口腹之欲都有要求,他以活在当下而“离俗”,有点带发修行的意味,颇有趣味。那个年代,饱食无忧的人不会作这种诗作,只有接受过世事的磨难,体会到世间疾苦的诗人们才会对自然有着深刻体悟,创造出大量的经典。流落在民间的那些日本有名的小说家们流行作家山东京传曾言:作小说是每个人自己的才能,说到底是教不来的,学也是学不大会的,所以无论如何要以别途为正业,小说只可作业余兴趣。这是马琴24岁时想要拜其门下时,京传所言。日本留存下来的小说能够反映出来当时日本社会的风情,“狐狸嫁女”,“武士盗女”的传说让人回味,这些都是古日本文化的留存。小说家马琴缠绵病榻,尤让媳妇路女代笔写作,口述以流传佳作,对其艺术终其所能,倾尽所有。直到亡故后,路女将其文整理出版,让世人尽知。而大字不识的路女通过公公的传授竟然可以入了文学之门,虽然只是写了每日的日记,但是足以窥见古日本家庭女性的日常,不失为珍贵的作品,可以仿古查今,如同化石一样让人心动,感叹时光就此停驻、留存。小说家一叶酷爱文学,但是却苦于生计,辗转在生活的磨难中不可自拔。但是作为商人,她不够格,因为她学不会同人锱铢必较,有着自己文人的自尊。她一生写了无数作品,重病中仍然坚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她自言:别人喜欢她的作品,大抵因为好奇一个女人如何写好一部小说。女人自古地位低,在日本也不例外。她有了无数的作品,被许多人传诵,但是她一辈子都没有挣脱生活中的困苦;她不想为一斗米而弓腰,但是却为了没有及时获取稿费而郁郁不安。似乎,贫穷是文人最亲密的伴侣,那个年代,写作作为一种谋生工具实在是艰难。所以京传才会如此劝告马琴吧。“且过下去吧,这尘世间的梦之浮桥”穿过俗世的门,往生极乐。小说家濑户晴美69岁在日记中写:现在最希望得到的东西:1健康的肉体,明快的思考力,丰富的精神生活环境。2宁静的时间。3独立地书斋,想看的书籍、词典等。4专用的厕所。她说还有很多很多书想读,很多未知的东西想探索,想拓展自己的知识……想清静地死去。这大概就是很多文人想要达到的状态。生命短暂,匆匆别离,很多未尽之事,却也奈何不了生命的无常。因此,唯有最后的请求:可以清静地死。但是这样的死去仍是奢侈的。人生就仿佛“梦浮桥”,痛苦、悲伤、欢笑都是如同梦一般的虚幻,走过桥去,便是虚无,仿佛自己从来没有来过,又仿佛有什么东西留下。最后,挥一挥袖,就这么离去,光身来,孑然走,什么都不带走。而流传给我们后人的,只有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回忆,他们的悲欢离合全部凝聚在这一部部作品中,我们在品读他们的作品时,重温他们的旅途和人生,嗟叹一番。大概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真正魅力,穿越时空,横跨地域,没有国界,只有无限的温情和淡淡的情愁。我们每个人莫不都是在这样的“梦浮桥”上,碌碌营营,却也终归不过是“露水的一世”,到了“桥”的那一边,我们会如何看待我们的一生,是圆满幸福的,还是无限的遗恨别离。文化就是有如此魅力,它是每个民族共通的情感流动,无关乎政治,无关乎国界。当我们以开放的宏观视角看待这一切时,则对全人类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悲悯之心。而我们每个人的“露水一世”,汇集到一起就是推动人类历史的汪洋潮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