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顾况隐居时创作的两首七绝,信手拈来,悠然

发布时间:2023/9/14 16:17:39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news/a_13323945.html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news/a_13323945.html

人生在世,经常会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古代一位诗人虽然学识渊博、见解深刻,可是因为生不逢时,前半生一直碌碌无为。诗人一边悲叹自己蹉跎了岁月,一边又觉得进退两难。后来他终于痛下决心,放弃幻想,归隐林泉。

结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来到了深山幽林,诗人敞开心扉,拥抱自然,顿时感到无比的轻松和畅快。从此以后,可以昂首挺胸;从此以后,可以笑对人生。下面分享顾况隐居时创作的两首七绝,信手拈来,悠然自得,更觉意犹未尽。

《临海所居》

家住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

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

顾况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入仕后曾在幕府间行走,到了鬓发染霜时,才被擢升为著作郎。诗人晚年过着隐居生活,一边著书立说,一边修炼道术,享年94岁。

双峰山坐落于海宁的横山,兰若,即寺院的意思。诗人曾在双峰山深处筑室而居,虽然只有两间茅舍和一些简单的设施,但是周围清溪汩汩,绿竹苍劲,诗人非常喜欢那里的清幽氛围。

前两句描绘了居所周围清幽静谧的气氛,双峰山旁边有一座古刹,每天从寺院里传来晨钟暮鼓,诗人不觉吵闹,反而更感清静。诗人虽然并未皈依佛门,但是他并不排斥禅理,有时还会刻意地钻研、并深入了解。

“一声秋磬发孤烟”,抒写出一种悠远和古朴的感觉,秋风徐徐拂面、古磬阵阵传送,炊烟袅袅升起、时光悄悄流逝,无不给人一种朦胧和梦幻的体验。一个“孤”字,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后两句更反映出作者凄凉的心境,诗人纵目远眺,只见不远处的群山绵延起伏,与远方的浦口自然衔接;他又仰望蓝天,却寻觅不到鸟的踪影,估计它们奔波了一天之后,也早已归巢栖息了。

夜深时分,一弯明月安静地挂在树梢上,月色皎洁,万籁俱寂,诗人却毫无睡意。他思绪万千,或许在思考人生,或许在思念亲人。“月上青林”,烘托出一份宁静而淡远的氛围;“人未眠”三字,则让人感觉意犹未尽。诗人是在担心仕途坎坷,还是渴望归隐林泉,这些都留给读者慢慢体会。

《山中作》

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西。

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

中唐时期虽然还未到大厦将倾的地步,但是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很多才子无缘仕途。有些学子即使侥幸入仕,也很难得到提拔和重用,从而让他们感到灰心丧气。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隐居期间,抒写了作者的恬淡襟怀,更传达出诗人厌倦仕途,不愿与封建统治者合作的心意。

诗人晚年在江苏句容的茅山隐居,自号华阳真逸。才子虽然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却没有烦恼和忧伤。前两句就抒写了一份悠闲的心情,作者自称“野人”,每天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里。这里空气清新、山花烂漫、泉水甘甜、百鸟欢鸣。一个“爱”字,阐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他的余生就将在此处快乐地度过。

次句引用典故,葛洪是东晋著名的道士,自号抱朴子,也是句容人。李白曾有一首《炼丹井》,这样描述葛洪的生活,“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顾况很欣赏这位前贤,希望与他结邻,自己住在“丹井西”,既能经常怀念这位晋代的道士,又可效仿他的高风亮节。

后两句介绍作者居所周围的环境,庭院前溪水环绕、苍松挺立,还有各种璀璨的鲜花和青嫩的小草。诗人一个人住在这里,虽然很少有人到访,但是他却感到极其清静。到了夜间,周围寂静无声,诗人点起油灯,独自伏案读书写作,没有任何干扰。

到了夜半时分,杜鹃鸟忽然在窗外啼鸣,好像是担心诗人太过专注,忘记了休息,于是便善意地提醒他夜深了。“子规”,即杜鹃鸟,传说古代蜀国国君杜宇死后,魂化为鸟,鸣声凄凉。作者信手拈来,却尽显悠然自得的情怀,令人读之如临其境,更忘记了世间的烦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9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