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举行传统入泮礼的陕西小学,你们可能被

发布时间:2023/12/9 15:48:42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一所小学为一年级新生举行了所谓的传统“入泮礼”,多名新生穿着所谓的汉服重现了古代的开学典礼,据说是弘扬了传统文化。入泮礼?这个不知从何而来的传统名词让一向自诩对传统文化有些了解的龙马君非常惭愧。那什么是入泮礼呢?新闻里说了:入泮礼是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巧了,上星期因为不明白胡适先生杂文中提到的“四诛”,正好查阅过《礼记》的《王制》一篇,一看就知道这里引述的《王制》不对劲。第一,《礼记》是古文,这里怎么会是白话文呢?或许是作者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作了下翻译,这也能解释得通。第二,《礼记》里怎么会出现“大成殿”呢?《礼记》成书于汉代,孔子大成至圣的谥号元代才有,典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穿越了!穿越了!看来有问题。第三,《礼记》中《王制》一篇到底有没有表达这些意思的内容呢?龙马君刚才又看了三遍,没有!“入泮礼”这个称呼是不是后来才有的呢?龙马君正好手头有万字的电子版《明史》和万字的电子版《清史稿》。众所周知,官修的历史包罗万象,不但包含帝王将相的人物传记,也有所述朝代的气象、官制、习俗、礼仪等各项内容。两本大书总共万字的资料,就是检索不到“入泮”两个字!那这个入泮礼是怎么来的呢?龙马君大致查了下,新闻上的表述似乎来自于某百科。那百科的依据又来自于哪呢?在参考资料中,作者罗列了《钱江晚报》年8月31日的一篇文章:何为“入泮”?另外,龙马君在某学术平台还发现了一篇名为《儒家文化资源与曲阜研学旅游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文中对于“入泮礼”的表述也与百科如出一辙,声称其来自于《礼记》中的《王制》一篇:在论文的参考文献一栏,同样列举了《钱江晚报》年8月31日的那篇文章:何为“入泮”?看来这篇文章就是谜题的源头了,得益于现在网络的发达,龙马君转眼就在网上找到了这篇新闻:在这篇新闻中,一个名为万松书院的单位为新入学的学童们按照《礼记》《王制》篇的规定,举办了“入泮礼”。又是《礼记》《王制》篇,龙马君只能表示,在下和这位作者看的可能不是同一本《礼记》。那么,这个按照古代习俗进行的“入泮礼”具体又是个什么礼呢?新闻里说了,大致有四步:第一步是正衣冠,由老师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第二步是拜师礼,学童们先拜孔子,再拜老师。第三步是学童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敬。第四步是净手,学生们将手放在水盆里,正反互洗一次,寓意净手净心,从此安心学习。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流程是哪里来的呢?是不是按照古礼呢?龙马君找到的一篇选自《读者》的文章说了,这些流程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的:关于《礼记》,龙马君在上文已经提过,似乎没提到这个“入泮礼”,那《弟子规》呢?《弟子规》是成书于清代的学童启蒙教材,3字一句,全文句,总共才字,都是教给学童的简单生活规范,怎么可能记述所谓“入泮礼”的步骤呢?至此,龙马君大胆猜测,这个所谓的“入泮礼”的称谓很可能是现代人生造出来的,网上的那些步骤也可能是现代人按照自己的理解编的。龙马君不禁想起了当年“卧在槽中的泥马”的典故,一位有才网友编了一篇战国策,竟把专家都骗了,在某个报纸的专栏中大谈这一所谓典故。比起当年的那个网友,这次“入泮礼”似乎又等而下之了,我们再来看下那段所谓的《礼记》《王制》的记载:《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漏洞这么明显,竟然也能骗到这么多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龙马君一向特别支持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衷心希望龙马君这次是错的,也希望了解情况的读者老爷来纠正龙马君的错误。非常感谢!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0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