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繁衍 >> 一天一首古诗词秦楼月middot芳菲
秦楼月·芳菲歇
向子諲
芳菲歇,故宅目断酸心切。酸心切,辽阔烟水,无尽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晨风残月。
秦楼月:别名忆秦娥。双调﹐四十六字。前段五句﹐三仄韵﹐一叠句﹐二十一字。后段五句﹐三仄韵﹐一叠句﹐二十五字。
芳菲歇(xiē):指春残花谢的状况。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故宅:这边指失陷的领土。
目断:望断。
可堪(kān):况且。
乾龙节:四月十三日为宋钦宗赵桓诞辰,命名乾龙节。
啼(tí)血:陈藏器《本草拣到》谓杜鹃“啼至血出乃止”。这边指词人哀痛绝顶。
暮春时令,芳菲飘落,登高眺望祖国,心坎哀悼痛切。迷离的烟水,隐晦的山色,更让我酸心欲绝。
更不能忍耐的是乾龙节又快到了,追昔抚今,眼中泪水流尽,像杜鹃鸟那样啼出鲜血来。在一片凄切的子规声外,是祖国破败的领土。
公元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去,华夏尽失。如许的时事下朝野志士无不拔剑斫地,切齿扼腕,因而词坛上形成了一批使人读后高涨凄凉、数百年后尚见其高涨磊落之气的做品。向子諲这一首《秦楼月》,题旨类似,篇幅虽短,感情的容量却并不小。其它这首词呈现上也自有特征。
全诗组织分高低两阕,词意可分三层。
最先“芳菲歇”三字,写春景消逝形势,似实而虚。由于词人并非吟咏节序,表达时时的伤春伤别情怀,因而底下不再张开对景致的描摹。当此春末夏初时令,环绕词民心间的是甚么呢?是“故宅目断酸心切”。这句中“故宅”可做故里解,但向子諲家江西临江,并未失陷于金人之手,这边显然是指遗失的领土。词人登高眺望朔方祖国,而祖国不成见,关于一个胸襟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讲,怎能不哀悼悲凉呢?这一句,是词人心坎感情的直捷流露。但假设听凭感情的差遣,沿此思绪写下去,就不免有一泻无余之病了。词是吟咏性惰的,但最佳是诉诸详细的事物。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转写景:“辽阔烟水,无尽山色。”词人眼中所见,惟有迷离的烟水,隐晦的山色。这一形势,既是“故宅目断”寓意的丰盛和扩大,又使“酸心切”这专心思行动形势化;同时,辽阔无边的天然山川,又恰到长处地隐约传递出词人此时此地感情的遥远的惋惜。因而,读至此,读者的确分不清词人是写景呢,照旧抒怀。景与情合,情以景生,场景融会,“悲喜亦于物显”(王夫之语),恰是“辽阔烟水,无尽山色”的妙处。
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事理。此乃词人着意使劲之笔,恰是这两字把上阕“故宅目断酸心切”的感情上前深入了。词人何故春末夏初时令缅怀祖国呢?由因而“更近乾龙节”。《易·乾》:“九五,飞龙天。”乾卦以龙取象,因而昔人便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诞辰。据《宋史·礼志》记录:“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处仁等表请为乾龙节。”从记录中能够想见昔日即日,朝廷中群臣为天子祝寿,钦宗赐宴,好一派威严的寿宴的盛况!而此时又是四月,乾龙节又快要,但是此时倒是神州板荡,江山易主。词人抚今追昔,怎能忍耐患有如许剧变呢?因而万千感想,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文句:“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一句,哀怨凄凉,撼民灵魂。向子諲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将军。公元年(高宗建炎四年)金兵大力南下,一齐杀奔江西、湖南。此时向子諲正潭州(今长沙)知州任上,有人倡导暂避敌锋,他大喊曰:“是何言之不忠也!使向之诸郡有一二能为国度守,敌其至此耶?朝廷使我守此潘也,委而去之,非义矣!”(见汪应辰《向义冢志铭》、胡宏《向侍郎行状》)他亲率军民死战数日,终因势力不济而城破。过后,他的知己陈与义赠诗,诗中赞曰“柱天勋业须君了”(《题向伯恭过峡图》)。但是词人想那时家亡国破,君辱臣耻,却又回天无力,胸中不由充满着非常的痛恨和哀伤。如许沉重难遣的感情郁积胸中,实非“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不能尽之了。以上为词意的第二层。
紧接着,词人由人的“空啼血”联料到天然界的子规,感情又进一层。按《秦楼月》词调的请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并非是语句的简洁反复,而用以引发如下句意。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晨风残月”如许凄切萧条的意境完结全词。子规即杜鹃鸟。子规啼血是古诗词中罕用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祖国,啼血溅芳枝。”“晨风残月”,是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名句。这首词虽是调用,但词人显然对“杜鹃啼血”内在停止了改革。此词中它呈现的已不是离其它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祖国之思了。“子规声外,晨风残月”,是因情而设景,也即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调”的“有我之境”。它以丰盛的内蕴,传递出词民心中的无尽哀怨,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全词感情诚恳,场景融会,在《酒边词》中,是一首胜利的小令。但终因其忠愤多余而少豪爽之气,且词满意境首创性少,新鲜感不够,难免影响了它的艺术习染力气,在宋词中未臻上乘。
这首词看成于靖康之变(-)后的一个暮春,那时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华夏沦丧于金人之手,而南宋代廷偏安一隅,不思克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宗。词人为了抒兴家亡国破,哀悲痛恨的心境,写下了这一首词。
向子諲(yīn)(-),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服从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否决秦桧讲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品质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做。有《酒边词》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