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生活环境 >>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天眼新闻
《儋耳山图》(国画) 刘运良 作
“傲然耸立,遮挡住半个青天,过往的群山都不如你!”当年苏东坡由琼州赴昌化军途中,面对一座野岭发出如此惊叹。在苏东坡专门作出的诗篇中,他把这座野岭称作儋耳山。在这首诗中,苏东坡除了描述这座山岭的险峻,还说山下路旁的奇石都是女娲补天所剩。他借景抒情,以民间传说之典喻其作为人才而被朝廷弃置的忧愤。苏东坡激情题咏的儋耳山,事实上并不比他在海南诗文中提到过的一些山高,也没有他在内地游览过的一些山美,但因这是大文豪在海南足迹所到之处,又因有写山的名诗,近千年来这座山岭既辉映于史册,也亮丽在人间。
A
咏儋耳山 借典喻忧愤
苏东坡于宋绍圣四年(年)6月11日渡海到琼,7月2日到达贬谪地儋州。他从琼州府(今海口府城),沿海南岛西北隅走“月半弓”,前往朝廷诏命指定的居地昌化军(今儋州中和镇),已由过海时的惊魂未定,进入一路慨叹的状态。在梦中得两句“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而戏作数句后,又在前行中,见景生情,即兴吟出了他入岛后的第二首诗作《儋耳山》: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当时,苏东坡和儿子苏过看到的只是驿道必经山脚的一个野岭,也是其在当地视域所见的最高山,没有谁告之山名,他遂为其命名为“儋耳山”。
儋州古称“儋耳”。《山海经》称“儋耳之国”、“离耳国”。汉武帝时,海南岛上设珠崖郡和儋耳郡。唐朝始置儋州,后改为昌化郡,又复为儋州。宋熙宁六年(年),改儋州为昌化军,领县以隶属琼州管。
其实,这座平原突兀而出的野岭早已有名字,即《隋·志》之藤山也,当地人一直称其为松林岭,亦名松林山,《名胜志》载:松林山在儋州北二十里。位于今儋州市区(那大镇)西北约35公里,光村镇境内。它拔地而起,状如斗笠,在古代是个登高游览的好去处,许多奇人异士曾慕名而至,如宋代高僧和靖(临高人)在山上住过,南宋著名道士、道法宗师白玉蟾(琼山人),因羡东坡谓之“他山总不如”,便到山中“养真”三年。儋耳山自宋即成为奇山圣山,后被列为旧儋州八景之一,称“松林晚霞”。
儋耳山虽然是儋地北部主山,但作为黎母山西北向余脉直伸进儋州东南部形成低山丘陵区的一个岭,海拔仅米,算不得高山。可是,它北距海岸五公里,在一片滨海平原地带,有一山呈飞峙大海边之势,倒也显得格外雄伟高峻。另外,这里古时候曾发生过火山喷发,从地质形态上看,它为远古时期的火山遗迹,周围十几公里内布满了火山岩浆凝成的玄武岩,当地人称“北岸石”,山体和路面又几乎成直角,加上散落路面四处的怪石,也无形之中增添了该山之险。
《儋耳山》是苏东坡居儋三年间对儋州山水唯一的题咏。“道傍石”即道旁石,“馀”今写作“余”。“补天”指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列子·汤问篇》及《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天柱折断,九州崩裂,大火、洪水不息。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缺。用今天的话这首诗可译为:儋耳山突兀孤矗,使天空显得狭小,其他山峰都不能与它一较雌雄。这道路旁边的一块块奇石,全都是女娲炼来补天而剩下的五色石。
这首五言绝句,篇幅虽然短小,内容却很丰富。前两句写儋耳山形势很险峻,用“突兀”表明其高,以占地位,其峭拔和卓而不凡的特别之势其他山均不能比,是实写物,也可看作表面写山,实质写自己,暗表其学识与才能与众不同。后两句是借物抒情,传达出作者有“补天之才”而被弃置成一块多余的路边石的烦恼和愤懑。
苏东坡一生始终在政治浪潮中沉浮不定,在“朋党之争”中曾三次被贬。曾是皇帝的老师,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礼部尚书等职的三品高官,贬来海南是“琼州别驾”,为“不得签书公事”还是戴罪的九品芝麻官,只能到偏远蛮荒的昌化军安置,其心中自然有沉郁之气。转念一想,尽管被无情弃置,但自己依然还是不改其光华的一块“补天石”,这样也就够了。由此从这首山水诗中,还可看出作者超出常人的性格和一贯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外,“尽是”二字也不由得让人想起在苏东坡之前谪贬海南岛的那些唐宋名士忠臣,如唐代的李德裕和北宋的梁肱、卢多逊、王荣、弭德超、张继能、洪湛、丁谓、陈衍等,以及死后追贬昌化、崖州的吕公著、司马光等。这其中有些是苏东坡熟知的先贤,有些还是他同朝共事的师友。在他吟作《儋耳山》时想到自己,或许也不自觉中把他们也列为“补天石”了。
B
北望黎母山 叹奇表澄明
如果说,初入琼岛行进儋州途中,苏东坡在他的天涯苦旅最初期,看到桀骜不驯的山峰和路旁不知亿万斯年的巨石,有感而作的《儋耳山》一诗,是首“心情诗”,展现个人面对政治抱负和才华难以施展,又再次遭遇更加严重迫害的处境,借景寓心。而苏东坡的另一首写海南之山的诗,则算是真正的咏物诗,直接写物之本身的无穷魅力,这次他赞美的对象是黎母山。
在《和陶拟古九首》之四中,前面六句讲他少年好游,“四海环我堂”,如《神仙传》中人物不在一地久住,接着八句就重点说喜欢海南的理由,是海岛未曾发生过战争,尤其是奇峰黎母山,不亚于京城之西的崧山、北邙山,有飞泉流泻、鹤舞成双,深山清泉汇聚的大江,未流入大海已润泽四方: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绝妙的大自然,让他强烈感受到美之所在,不仅排遣了孤寂悲凉的心情,而且也不在乎生活困苦之境了,只要有山芋饱肚即可,“食无肉”也无妨,所以在该诗最后两句,苏东坡就以非常平和的语气,颇接地气地表达了他的快乐与满足:“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
苏东坡在今儋州中和镇深情所“望”的黎母山,是海南三大江河——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的发源地。位于岛中部偏西南一带,以琼中与白沙、五指山三市县交界地带的海拔有米的鹦哥岭为主体,其余部分向东北延伸至琼中境内的黎母岭。
黎母山既是海南的名山,又是黎族人民的始祖山,古代文献中多有对其描述。《九域志》载:儋州有黎母山水。《名胜志》和《广东名山记》载称:山在琼州府定安县南。因婺女星常降此山,故名黎婺;又因昔雷摄一蛇卵,在山中生一女,与交阯过海采香者结合,其后子孙众多,该山逐成黎人的发祥地,故名黎母。《儋县志》载,“山极高峻。东南与五指山脉络相属,逶迤而东……”“黎母之岭,虽生黎亦不能至”。
黎母山自然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这座人文俱佳的山,对酷爱山水与历史的东坡来说,当然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东坡写此诗时刚到儋州不久,多是屋内外萧然静坐,不可能去攀爬此山寻幽探胜,而且黎母山是区别于五指山、光螺岭的另一座山岭,且有主峰和其他延伸峰岭,在古代文学家那里也并非轻易分得清楚,所以最有可能的是,正如东坡现今研究者李景新所说:“文学的语言与历史的语言毕竟有所区别。在诗人(苏轼)那里,有时一眼望去,莽莽苍苍,却能够产生黎母山之情,其实只是一个大方向而已。”
这首大部分篇幅是为赞叹黎母山的诗,实为东坡用个人想象结合所拥知识和眼前朦胧印象之作,藉以表明他能澄明自心、随遇而安。但是,不管东坡有没有专门咏过此山、实际到过此山,出于爱等目的,后人就是要把他连人带诗“按”进此山中。
C
拜昌化岭 谢神佑安宁
在苏东坡存世的诗作中,唯《儋耳山》和《和陶拟古九首》之四分别描写和赞叹了海南的两座山。这两首诗均体现了苏东坡晚年诗作的特点和鲜明个性,既达到“发纤夫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而且“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借山、石、泉等自然之物,表达心境,彰显含蓄之美,“不事雕镌、随意而出”的圆熟诗作中还寄予丰富感情,给人感觉有无穷之韵味。
通览苏东坡在海南岛留下的诗文,还可发现,他在一篇碑记中特意点到了海南的另一座山,就是在有名的《峻灵王庙碑》中提到自古是神山的昌化岭。之所以说是“点”,因为不是重点讲这座山如何,而是笔墨集中在为天帝看守宝贝的峻灵王神。为了行文需要和说清山神是谁,顺便讲到这座山和其一个巨石:
“自徐闻渡海,历琼至儋,又西至昌化县西北二十里,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巉然若巨人冠帽,西南向而坐者,俚人谓之‘山胳膊’,而伪汉之世,封其山神为‘镇海广德王’。”“皇宋元丰五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用部使者承议郎彭次云之请也。”
这两段译为今文,意思是:“从徐闻渡海,经历琼州到儋州,又往西到昌化县(宋时昌化军下辖的三个县之一)西北二十里,有一座山苍翠秀丽高耸于海上。山上一石峰巉然像一个巨人头戴冠帽,面向西南而坐着,当地人称为‘山胳膊’。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封这山神(石峰)为‘镇海广德王’。”“宋神宗元丰五年(年)七月,有诏令封山神为‘峻灵王’,这是采用部使者、承议郎彭次云的请求决定的。”
昌化岭,也叫昌化大岭,古为大陈山、落膊岗等名。岭高米,与棋子湾山水相依,其西北二公里是古昌化城。它奇峰兀立,林翠花艳,山泉长流,素以岩奇、山青、花香、泉甜而闻名于世。该岭是至今海南社会地位最高和最有灵气的山岭,因为该岭上那块高10米的巍峨顽石,是中国唯一三次被皇帝敕封为“王”的神石,不仅后汉、北宋诏封,清光绪十二年(年),也敕封为“昭德王”。
宋代诏封“峻灵王”时,正是苏东坡经历震惊朝野上下的“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已有两年,对人生有了全新的领悟,文学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之时。他为峻灵王写庙碑时,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次被贬,贬居儋州的第三年,也是他离开人世的前一年。大约是在这年的五六月份,苏东坡已得到量移廉州的诏命,有感于居海南三年,饮咸食腥、冲犯暴风飓雾,而得以生还,认为是山川的神灵们在帮助,遂再拜叩首“且书其事,碑而铭之”。
在这篇碑文中,苏东坡用事例强调天地间的宝贝不是人所得以窥探想据为己有的,还讲到这山上石池产民众不敢侵犯的紫鳞鱼,石峰旁有很多可就近采摘,如果拿走就会有风雹变化的的荔枝、黄柑。故在文尾的铭中曰“方壶蓬莱此别宫,峻灵独立秀且雄。为帝守宝甚严恭,庇荫嘉谷岁屡丰”,极力称这地方(意谓海南)是传说中海上神山的别室,盛赞峻灵王是独立于海的俊秀英雄,它为天帝看守宝物严峻而谦恭,护佑百姓年年乐丰收。
按苏东坡的行文性格,若亲身到达某地,尤其是山水间,会坦然在文前或文尾或文中点明,以示纪念,在此碑文中不见“亲而历之”的说明,只是讲明神山的地理方位。查其在写此文前给姜唐佐的两封书信,写在此文后的一封给范元长的信和《别海南黎民表》等诗,可知苏东坡写此碑文时处在打理行装,准备离儋之际,鉴于时间紧、到昌化路程远等原因,他是无法到神山面拜“峻灵王”的,应是“遥拜”或“家拜”感恩神佑。但是,后世对苏东坡是否到过昌江、游过昌化岭进行热议,至今争论不休。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更爱津津乐道苏东坡钟情昌化岭,在报刊网络上作文称,深受中原文化熏陶的海南昌江县有名闻遐迩的峻灵王神石、峻灵王庙、二水洲双溪书馆和治平寺等名胜景观,且都留下了苏东坡的诗文和踪迹。
也罢,反正人们喜欢苏东坡的各种传说和故事,也乐于世事多些扑朔迷离,有些事倒也不必过于较真。正如苏东坡在《峻灵王庙碑》铭文结尾两句曰“我浮面西今复东,碑铭赫然照无穷”,其雄文不仅留芳,其大名近千年来也一直辉映着昌化岭。
苏东坡写山的诗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睛,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若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彭桐来源 海口日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