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三字经和弟子规要如何评价易中天直
引言
古语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意思很简单,是说一个家族要想长久兴旺,靠的是忠厚的优良道德品质和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家风。
纵览历史,此言非虚。一如清河崔氏、浙江钱氏等都是极其注重品德修养和读书学习的,是以家族才能传承千年而不衰。而在培养家族子弟读书,养成良好的家风上,儿童启蒙读物的选择也就至关重要了。
《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的传统启蒙读物,现在也被很多家长奉为圭臬。
但作为一名历史学教授,闻名全国的学者,易中天教授在评价《三字经》、《弟子规》时则直言不讳地说到:“给孩子读安徒生,绝不读三字经弟子规,那是毒药,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
那么,易中天教授又为何彻底否定《三字经》、《弟子规》呢?
《三字经》、《弟子规》的“善恶是非”
年以来,央视《百家讲坛》的火爆将如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等一众原本让人觉得高不可攀的学者,推到了台前。
而易中天的“品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也迅速地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与作品畅销相辅相成的是,除了才华,还有易中天的“敢言、直言”。从一方面说,敢言、直言难免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从另一方面而言,这未尝不是很多人缺少的优点。
在一档节目访谈中,一位母亲提出了自己在儿童启蒙教育上的疑惑。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想学《三字经》与《弟子规》?
面对疑问,易中天教授却回答到:“我为你的孩子鼓掌”。而在当了解到孩子只有三岁,孩子妈妈的初衷也是“从娃娃抓起”后,易中天才有了上面那是毒药的评判。
对于易中天教授的评判,自然是赞同者有之,反驳者亦有之。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
那么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三字经》、《弟子规》又有怎样的“善恶是非”呢?
《三字经》成书于南宋,由著名的学者王应麟所著。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精通天文地理,又学于朱熹的大家,王应麟在《三字经》中糅合了中国传统的宗法核心-“仁义诚敬孝”,内容上更是涵盖了中国古代方方面面的常识、国学以及历史故事。全文只有字,却"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是以有着“小纲鉴”之称。
相较于《三字经》,《弟子规》的成书时间则较短,它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当然虽然成书晚,但其内核确是以孔子教诲所编纂,强调的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全书字,而自其成书后,便迅速传播,成为了儿童教育用书。
从优点而言,无疑两本启蒙读物都有朗朗上口、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的特点;但剖析其内核,却也有着荼毒孩童思想的隐忧,毕竟孩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构建完全,极其容易被左右。
这一点上,《弟子规》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短短的字中,李毓秀凭借对儒学经典《论语》等的“阉割”,无一字不透露着“愚忠、愚民”思想,甚至可以直白的说这就是一本“洗脑”之作。
书中它强调绝对服从,一味地要求身为子女的要怎么样做,该怎样做,对待父母上要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简单明了但凡是父母反对的,就要绝对顺从,不能违拗。
而从儿童求知欲发展上,它也多有压迫,一句“邪僻事,绝勿问”直接要求孩子们不对事情提出疑问,不去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的要求下来培养出的孩子,只能是一个绝对服从,毫无主见,被抹杀了创造力、批判能力的行尸走肉罢了。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它的出现显然是清廷维系统治僵化思想的“法宝”。毕竟当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思想现在看来就是封建糟粕,并不适合孩子学习。
而在《三字经》上,同样也是存在这个问题的。以其关于“孝悌”中的“香九龄,能温席”故事而论,生于后汉时期的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便差点因为思念憔悴死去;而平素里除了帮助父亲操劳之外,他夏天扇风,冬天为父暖被……字里行间,有的莫不是要愚孝的“谆谆教诲”。
当然,相较于《弟子规》的冰冷,老夫子般的教诲,《三字经》不得不说是有着很大优势的。它讲了为何要学习,再讲了众多的例子而后才引申道理,单从教学上看这两本书也不是一个等级的书籍。若以灌输的思想上也是高下立判,《三字经》中对人伦道德做了精到的概括,但又没有《弟子规》中无条件的顺从。
小结
在节目中,易中天将《三字经》、《弟子规》比之毒药,以“三聚氰胺”评之,显然是有其可取之意的。
一个孩子,就像是一块璞玉,自然需要雕琢。但倘若囫囵、填鸭般的不分“好坏”灌输,起到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一如节目中,提问的母亲的三岁孩子。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上,要有“辨识”能力,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