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20192020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

发布时间:2023/4/22 20:10:00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考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2)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3)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7)《咏雪》中,谢太傅的侄子对“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回答是撒盐空中差可拟 ,而侄女的回答则是 未若柳絮因风起 。

(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 。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

(1)山岛竦峙(注意“竦”的书写)

(2)温故而知新

(3)岐王宅里寻常见

(4)一夜征人尽望乡

(5)思君不见下渝州

(6)风正一帆悬(注意“悬”的书写)

(7)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8)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答这种题目,直接填空,依据原文填写就可以,对于理解性的填空题要联系原文进行分析,然后写出答案。

2.(2分)下面各项中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C.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作品《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D.《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这是一部志怪小说,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BC.正确。

D.有误,《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

故选:D。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3.(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在文人的笔下,大自然美丽而又多情。春天,鸟儿将窠巢安在A繁花嫩(nùn)叶当中,唱着B婉(wuǎn)转动听的曲子;夏天,雨C热烈粗犷(kuàng),别有一番风情;秋天,北海的菊花D泼泼(pō)洒洒,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冬天,济南的河水不忍得冻上,水藻真绿,将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

这一切,无不让人流连沉醉。

(1)ABCD处拼写正确的一项是D 

(2)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有误,请将此小句重新抄写下来,并标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请选出下列词性相同的一组C 

(1)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与识记。认真读题干,根据语境辨析形近字、形声字的读音,作出正确选择。

A.有误,“繁花嫩叶“的“嫩”读作“nèn”。

B.有误,“婉转动听“的“婉”读作“wǎn”。

C.有误“热烈粗犷”的“犷”读作“guǎng”。

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辨析。重点注意分号的正确运用,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应该用分号,而不是句号。所以“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后面应该用分号。

(3)本题考查词性的辨析。认真读题干中的词语,结合已经学过的相关词性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

A.“叮嘱”动词,“窠巢”名词,“动听”形容词。

B.“热烈”形容词,“秋风”名词,“冬天”名词。

C.“脊梁”“盔甲”“嫩叶”都是名词。

D“沮丧”形容词,“恐惧”形容词,“水藻”名词。

故选:C。

答案:

(1)D。

(2)“秋天,北海的菊花泼泼洒洒在秋风中开得烂漫;”

(3)C。

综合性实践的题目内容是丰富的、开放的。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紧密结合。重点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二、阅读(70分)

4.(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2)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春夜闻笛》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后二句即用传说。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CD.正确;

B.有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是由远到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春夜闻笛》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答案:

(1)B

(2)相同。抒发的是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译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春夜闻笛》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5.(16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②下车引之拉 

③父异焉对……感到惊讶 

④入门不顾回头看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请你分别谈谈对仲永和元方的看法。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就:完成;

②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③句意为: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异:对……感到惊讶;

④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句子翻译为: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故断句为: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故选:A。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期,约定;至,到。句意: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②重点字词:利,认为……有利可图;使,让;句意:他父亲认为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对仲永的看法可结合他从小到大的变化来作答;而对于元方可以从他对友人的态度来表述。

答案:

(1)①完成②拉③对……感到惊讶;④回头看。

(2)A。

(3)①你和我父亲约定时间是中午,中午了你不到达,就是没有信用

②他父亲认为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仲永:天资聪明,但是后天不学习,最终成了普通的人,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元芳: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

书:

①未尝识书具(书籍)

②即书诗四句(写)

6.(22分)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绳子那头

李少龙

①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②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⑦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⑧“这么热的天还要带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⑨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⑩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

(1)请根据文意,选出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B 。

A.文章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表现父亲工作环境的艰苦,也为下文我提出与父亲一起出去干活埋下了伏笔。

B.第段中划线句子“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中两人不同的表情,体现了人物内心的隔膜,互相不能理解。

C.文章写法以叙事为主,偏重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较少直接抒情。

D.文章着重描写为父亲拉住绳子的这个细节,由此展开、表现情感的碰撞。

(2)通读全文,概括“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天气闷热,感觉无聊→见父亲爬窗户,吃惊 →明白父亲的工作艰辛, 心酸 →推让雪糕, 感动 

(3)从人物的描写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最后写父亲是“伟大的人”,请结合全文,说说父亲的“伟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5)我们生活中也不乏文中的温暖感人画面,请描写一段你与家人相处的温馨场景。(要求:字数不少于50字)

这篇文章记叙了“我”陪伴父亲修空调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淳朴、细心和善良的性格,抒发了“我”对父亲的尊重和赞美之情。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父亲爱是因为看到儿子长大了,可以帮着自己干活了,而感动欣慰。儿子哭是因为看到父亲如此不易,有感动,也有心疼。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隔膜。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感变化。根据第四段中的“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可知第一空答案是吃惊。根据第八段中的“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可知第二空答案是心酸。根据第十六段中的“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可知第三空答案应是“感动”。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先明确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分析这句话可知,父亲才四十多岁,就已经如此的苍老,这些都是因为父亲长年累月辛苦工作所致,所以这处描写表现父亲的苍老和工作的艰辛。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和我对父亲的心疼与爱。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具体分析。我要和父亲一起去工作,父亲买来一瓶防晒油给我擦上,可知父亲是一个爱孩子的人。天气如此火热,父亲还要在室外工作,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父亲要戴手套,是为了不想工具掉下去砸到人,可知父亲是一个善良的人。主人给父亲一根雪糕,父亲真诚道谢,可知父亲是一个淳朴的人。父亲对我和母亲的安慰,说明他是一个体贴细心的人。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作答时,从生活中选取场面,表现出一家人在一种的甜蜜与温馨即可。一定要注意要有具体的描写。

答案:

(1)B

(2)心理:吃惊心酸感动(敬重)

(3)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工作的艰辛,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和“我”对父亲的心疼(或深深地爱)。

(4))①把“我”全身抹遍防晒油,让“我”吃雪糕,体现父亲的慈爱(爱孩于)。

②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体现父亲的吃苦耐劳(勤劳)。

③怕东西掉下去砸了别人即使天热也戴手套,体现父亲的善良。

④接过雪糕道谢,体现父亲的淳朴。

⑤工作这么艰辛危险还强装笑脸安慰“我“和母亲,不想让我们担心着急,体现父亲的体贴细心。

(5)所有亲人又聚到了一起,大姑姑在寒暄着爷爷的生活,爸爸在和姑父他们碰着酒杯。以我那好动的性格,怎么坐的住,早就跑东跑西的端起菜来。但是好心做错事,我那活泼的个性,怎会安安稳稳端盘子呢?这不,我就开始等着月亮了!等了好半天,爸爸才告诉我,今天根本没有月亮,大概嫦娥不好意思,所以藏起来了吧。虽然今天没有看到嫦娥的样子,但是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饭局

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7.(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文题目“秋天的怀念”中,“秋天”一词只有点明事情发生背景的作用。

B.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母亲的坚忍、顽强。

C.本文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D.本文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品析加点词“挡”的表达效果。)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将句中的“央求”改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3)结合全文说说“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句中,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

本文通过“我”瘫痪后母亲所做的一系列小事,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关爱与期望,在母亲伟大精神感召下,“我”和妹妹坚强的面对生活苦难,好好地活下去。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写“我”瘫痪后脾气的暴躁,母亲默默地忍受着病痛以及“我”的怒气;第二部分(第3﹣6段),写一天“我”终于答应和母亲一起外出看花,可是过于欢喜的母亲那天却因病离开了人世;第三部分(第7段),写秋天到来,“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想起母亲临终时的交代。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有误,“秋天”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还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第①题,细读这句话可知,“挡”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可知,母亲之所以挡在窗前,是不想让我看到外面萧条的秋景,以致伤怀伤情,丧失信心与勇气。这个动作,表达了伟大而细腻的母爱。第②题,要正确理解词语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央求”是恳求的意思。“期待”为期盼等待,没有“求”的意思。“央求”一词突出了母亲希望儿子能早日走出病痛带来的阴影,重拾活下去的信心。如果换成了期待,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所以不能调换。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母亲此时身有重病,儿子因为生病对自己的态度也非常不好,母亲既要忍住自身的病痛,还要忍受儿子的坏脾气。

答案:

(1)A

(2)①“挡”是遮挡住的意思,“落叶”代表生命的凋零。母亲担心我会触景伤情,加重消极情绪,丧失信心,所以有意挡在窗前。由此可见,“挡”表现了伟大而细腻的母爱。

②不好。“央求”是恳求的意思。反映出母亲盼望儿子早日摆脱生活的阴影,重塑生活的信心。如果换成“期待”,缺少了“求”的意味,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的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心理。

(3)忍住儿子瘫痪对她的巨大打击,忍住自身的病痛,忍住儿子的暴怒无常,理解他,宽容他。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修辞角度;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

(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8.(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从汉唐开始,传统民俗中常以猴作为吉祥、显贵、长寿、驱邪、纳福的象征。

材料二在文学作品中,猴形象的内涵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寄托了我们中国式英雄主义的情景,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爱憎分明、神通广大、降妖除魔。另一方面,它隐含了对世人丑态的贬低与嘲讽,是育人醒世的活样板。如《猴子捡豆》的寓言故事,就讽刺了世人不切实际、因小失大的做法。

材料三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以“大圣归来”为主题的猴年生肖展。此次展览汇集了43件珍贵藏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猴形象。展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这已经是首都博物馆连续举办生肖文化展的第九个年头,举办生肖文化展的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四“嘻哈猴”是由华冠公司创作的卡通猴形象。它以张希和老人的泥猴作品作为原型,保留了泥猴造型中的大圆眼睛、大圆点鼻孔及微笑逗乐式的嘴形,又创造性地以头顶火焰、怀揣爱心、尾似祥云为形象,代表了热情、善良、快乐、幽默的性格特点。“嘻哈猴”有互联网用户喜欢的“萌”的特点,顺应了当下年轻人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潮流。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A 

A.从宋朝开始,传统民俗中常以猴作为吉祥物。

B.在文学作品中,猴形象的内涵有的寄托中国式英雄主义,有的隐含了对世人丑态的贬低与嘲讽。

C.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以“大圣归来”为主题的猴年生肖展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D.“嘻哈猴”的形象顺应了当下年轻人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潮流。

(2)在我国的“猴文化”中,人们赋予了“猴形象”哪些内涵?请分条概括。

(3)请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说说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本题是关于“猴文化”的阅读题,分别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整理能力,以及对材料主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本题是选择题,要求学生对材料的内容有正确理解。

A.错误,原文中是“从汉唐开始”,而不是“从宋朝开始”。

BCD.与材料内容相符。

故选:A。

(2)本题是对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归纳。本篇材料中讲到“猴文化”及其内涵的主要是材料一讲到“汉唐开始”的猴文化的内涵,材料二中主要讲了文学作品中的猴文化的不同内涵,材料四主要讲的的“嘻哈猴”这一作品身上所赋予的内涵。

(3)本题是对材料主题的理解和运用。在材料三中,讲到以博物馆展览的形式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材料四中“嘻哈猴”这一形象的创作,既有传统的元素“张希和老人的泥猴作品作为原型,保留了泥猴造型中的大圆眼睛、大圆点鼻孔及微笑逗乐式的嘴形”,又“创造性地以头顶火焰、怀揣爱心、尾似祥云为形象,代表了热情、善良、快乐、幽默的性格特点”。这样的设计理念就是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顺应了当下年轻人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潮流。”

答案:

(1)A。

(2)①从汉唐开始,常把猴作为吉祥、显贵、长寿、驱邪、纳福的象征。②文学上,一方面是中国式英雄主义的情景,另一方面是隐含了对世人丑态的贬低与嘲讽。③“嘻哈猴”被赋予了热情、善良、快乐、幽默的性格特征。

(3)要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除了博物馆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展之外,还要把这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东西推到市场中去,在传承与创新中才能更好地得到传承,同时赋予其新的内涵,这样才能很好地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常用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9.(3分)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小说集。× 

(2)《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琐记》。× 

(3)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程度。《朝花夕拾》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1)错误,《朝花夕拾》创作于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

(2)错误,《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无常》。

(3)正确。

答案:

(1)×

(2)×

(3)√

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与相关常识,难度很小。只要通读过原著,一般都是可以很容易作答的。

10.(2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上网交友的人越来越多,上网交友成为一种时尚,青少年学生更是留恋于网络。对于网络交友的利与弊,人们的看法不一。为此,七年级(2)班举行了一次“网络交友的利与弊”的辩论会。作为反方的一员,请批驳正方的观点。

正方:网上交友倡导“平等、自由”的原则,跳出了世俗的交友观的束缚,拓宽了我们的交际范围。而且在网络上能够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你在心烦时,可以向他倾诉;在现实中不敢说的话,不好意思说的话,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可以畅所欲言。

反方: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听其言,不能观其行。而且网上所说的跟现实世界总会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当受骗。 

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表达观点类的题一般比较灵活,即根据材料或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此题答案不唯一,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理由即可。本文的观点应是反对网上交友。理由可以是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容易受骗。

答案:

示例: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弊,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听其言,不能观其行。而且网上所说的跟现实世界总会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当受骗。

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③语言精炼,简洁明了。语言要精炼,简洁,得体,紧扣题意来写。

三、写作(60分)

11.(60分)根据提示及要求写作。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记述和思考一下成长中的这些错误,可以让下一步走得更扎实,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聪明、更快乐。

请根据你的亲身经历、体验或看法,以“错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扣题作文,不少于字;②不套作,不抄袭,不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③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题目很平常,能写出新意难度非常大,也非常难能可贵。

我们可以写自己成长中的错误,也可以写自己对待错误的看法,这两种写作思路都可以。

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夹叙夹议也可。

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一个相对较小的素材中表现较为深刻的道理(认真)。

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可以。写记叙文更容易写。

错误

有种美是残缺的,而往往造就这种美的却是那么一次的“错误”。正如一个不再完整的花瓶,每天抚摸着,心里想念着的却是那块残片。

《罗密欧与朱丽叶》每经回看无不动容,每经想起无不心绞。若说是上帝的捉弄,莫比一封信的“错误”来得令人叹息。我们总执着于错误带给我们的眼泪,然而若不是那场错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只能是花前月下的艳俗,也正是那场错误,让我们听到了幽谷中那一声声寻着出路的空灵之声。

错误便是如此,若说它残忍,不如说它凄美。人时常不满足于某种结局,于是便有了错误。然而再起远点,看到了使自己心慰的曙光,能不说那场错误其实是成全了这刻的美好吗?

我爱《红楼梦》,它是一本值得一辈子读的书。然而也可以说我爱黛玉,所以我爱红楼。黛玉本是仙子,仙子本属于天国的飘然与高洁。她的错误在于她步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她是常掉泪的,在她彷徨的时候。但她即便在呐喊时,也只会出现“宝玉”二字。犹记得她临终前那句心嘶力歇的呼喊:“宝玉,宝玉,你好﹣﹣﹣﹣。”有人说是对封建的讽刺。然而我想在一个女人内心当中最值得留恋的莫过爱情,可能黛玉是在呼唤自己的爱情吧。虽说这爱情也是场错误,但对于黛玉来说即便是用承受错误的万分苦涩,来寻错误中夹杂着的一分甜蜜,她也是愿意的。

错误有时候像情人,令人又爱又恨,更多的是割舍不下那份错误隐匿下的自己渴望的东西。因此有太多人深陷错误不能自拔,即便自知是场错误,也会无怨无悔的走下去。有时选择了错误,也便选择了真实的自我。

错误这个词,对我来说,有时只是简单的两个字,有时它像诗一样唯美复杂。太多所谓正确的东西,只是大部分的人认可它。然而我又是如此的不成熟,总透过别人的看法去评价一件事的好与坏。有时对天堂的样子想得太多太久了,也会对其乏味,地狱的牛头马面,更有足够的魅力。于是,有那么一两次,我会选择错误,选择错误带给我一个别样的结局。

错误原来也如此美丽。

这是一篇散文,语言上优美生动,婉转自然,很有感染力,很多符合写作要求的材料被作者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收入其中,可见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整篇文章的语言汪洋恣肆,有着一种磅礴大气。是一篇不可多见的妙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5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