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要不要让6岁孩子背古诗词特级教师直言机械
前言
文明古国在世界上之所以文明,说到底还是来自于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有文字记载的时期非常早,甚至在远古时代就已经能够形成国家独特的文化。就拿我国来说,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背景,其底蕴深厚往往丰富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国民的智慧与文化素养。而中国的诗词,从古至今都被认为是文化瑰宝,而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其独特的抒写方法,形成了更多的寓意。
古诗词可以说是我国从古至今文人骚客最酷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被古人和后来人不断地钻研,更是成为了近代学生课本中的教材和考试题目。人人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家长为了让自家的孩子显得更加有才气一些,往往也会让孩子尽量多地去背诵古诗词,让小小的孩子一开口就能够引经据典,这也是父母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从小就死记硬背的诗词,是否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对于这一点,北京特级教师李家声说出了大实话。
一、儿童背诗词成为普遍现象
现代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大部分人群会选择在孩子2岁开始就已经选择早教课程,很多人都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语言的开发要趁早,因此刚刚咿呀学语,汉语都还不太熟练的时候,就已经在学习英语。
而在父母的观念当中,与外语学习并肩的无疑是对于中国诗词的学习,很多家长在孩子还特别小的时候,甚至连字都还不认识的时候,就已经“口口相传”的模式一字一句地教着孩子背诵古诗词。而这股浪潮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淘汰,反而成为了一项有名的竞争,还排成排成节目在热播,就如特别有名的央视节目《诗词大会》,都是一些年幼的孩子在展现非凡的诗词记背能力。
实际上,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人提出争议,表示让年幼的孩子死记硬背古诗词是否真的有意义有价值,尤其是3-6岁那些几乎还不认字的儿童。有的人表示,纵使孩子还不认识字,但从小就受到诗词等优美文化气息的熏陶,有利于孩子长大之后的语言库的丰富,出口成章。而有的人则表示,孩子不仅不认识字也不能理解诗词的含义,长大后也需要重新学习和理解,如此一来就显得儿童没有过早背诵古诗词的必要。
二、特级教师有话实说
对于儿童从小就背诵古诗词的这种现象,尤其是那些在节目上能够将古诗词倒背如流的潮流,北京四中特级语文教师李家声在接受采访当中,不仅说出了《弟子规》的内容放到现代社会来说,已经有不少是糟粕;而且这位特级教师还指出了从小就让孩子背古诗词的不良影响。
1.机械化背诵
让年幼的孩子,甚至还不认识字的阶段就开始背诵诗词,这种大多数是通过父母一词一句不断累积出来的结果,而这种机械化的背诵对于孩子来说,实在是“太坑了”。这会让孩子自小的学习模式便是从机械化开始,而是用巧妙的记忆能力,这很容易在学习的当中形成不太好的学习习惯,甚至贯穿整个学习阶段。
2.失去创新能力
在儿童阶段,最应该开发的是孩子的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不是家长布置的背诵任务,很多时候的死记硬背也往往是对孩子创新能力最致命的破坏。不仅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时间往往非常有限,就是在孩童时代那短短的几年光阴,而如果在那段黄金时期一再被背诵任务所占据,并且面对着那些枯燥乏味的背诵任务,那么无疑是破坏孩子能够创新的空间和时间。
3.思维僵化
人的理解能力,很难是通过外在的强项灌输,而是应该来自于自身对人对事的思考,之后得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孩子还尚且年幼的时候,被的东西越多,并非能够理解的更多,甚至连产生疑问的年龄都还达不到,也就无法进行自我思考和解惑。
有更多的时候只能通过被人所理解所传递的信息来片面化地理解,而这也往往是造成思维僵化的开始。就如特级语文教师李家声所言,《弟子规》当中有很多内容已经是糟粕,而有很多家长还在让孩子去学去背。
三、正视教育的本质
相信有不少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节目上的武亦姝一样,能够熟记上千首古诗,并且从内而外散发着文学气质。人人都有“见贤思齐”的心理,但也应该正视教育的本质。很多时候,有些学科并非是越早学习越好,更不是能够死记硬背更多的古诗词后,追求能够出口成章充满文人气息,而是应该让孩子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爱上学习这回事。
古诗的魅力之处相信是人人都知晓,但绝非是打开文学之门的“金钥匙”。而对于孩子来说,对于古诗词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兴趣,通过求知欲,通过理解其中的美好之处。也唯有家长的客观理性,才能够让孩子更加轻松地去学习古诗词,而不是造成孩子在思想上的压力。这样一来,不仅会破坏了孩子的创新能力,而且也会消磨孩子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结语
实际上,从狭义上来说,文学确实需要通过不断地积累与学习更多的作品;但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说,对于文学更多的是在于理解和感受。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其实对任何学科都好,最要不得的就是“贪多嚼不烂”,到最后学与没学变得没有区别,甚至还影响了孩子学习的积极自主,乃至学习能力的机械化和思维的僵化。所以要建议广大家长的是,与其让孩子死记硬背古诗词,倒不如让古诗词的魅力来吸引孩子自主学习,然后学会去理解其中的好处与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