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习性 >> 以古文化的方法育儿,孩子何必再去上早教课
当下,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每个家庭的沉重负担,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精力上。都把爸爸妈妈折腾的疲惫不堪。特别是在孩子的幼儿时期,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都选择在孩子上小学前进行各种早教训练,什么全脑开发,思维训练,机器人课程,早教音乐,国学教育统统都给孩子加上,更有甚者,周六周天孩子都没有一点空,就像孩子是充话费送的一样。殊不知,这样不单单是劳累父母,孩子更是失去了儿童时期的乐趣。好多父母也不想让孩子学这么多,可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上学后什么都不会,岂不是让别人笑话。挤压式的早教培训愈演愈烈。
对孩子的期望,我们无外乎想孩子在德、智、格、勤上有收获。
“德”指道德,古时的中华儿女们知书识礼,崇尚仁义礼智信,在处理事情上也是高风亮节,小编总觉得中华礼仪当时已位列全球第一了。正如于谦《石灰吟》中所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算我的身骨碎一地,品德也必须守住。更有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难怪乎陶渊明也发出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呐喊。
“格”指的是品格,人最基本的品格就是诚信,人无信而难立于天下。王安石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我们的先人不光要讲诚信,在遇到事情时,还要求避嫌,就是一点嫌疑我也不能沾上身,三国曹植《君子行》中说“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守信的这个程度要达到李白在《酬崔五郎中》所说“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才行。你山海可变,我说的话绝不会变。
“勤”是勤劳,勤劳还要趁早,如《长歌行》所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勤还要注重从量变到质变,正如苏轼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最终达到《警世贤文》所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胜果。
“智”不仅仅是智力,还有心智,就是要有抗挫的能力,不要像现在的孩子一样,动不动离家出走,甚至以死相逼。哪里有高明《琵琶记》中的“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情怀,更没有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挫折后的坦然。
古人的这些品德气质也不是突然得到了什么秘籍突然得到的,也是从小时慢慢培养出来的,那古人怎么育儿呢?
家庭熏陶,故事传说。古老的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故事跌宕起伏,寓意深刻,孩子十分爱听。就好像现在爸爸妈妈每晚睡觉前给孩子讲的睡前故事一样,所以坚持睡前故事,你的孩子就会收获各方面的能力,还用得着去早教机构学国学吗。
古文教育,言语礼节。古文诗词之中蕴藏着巨大的宝藏,对孩子进行诗词教育不仅能提高孩子的修养,还能耳濡目染培养心智。现在我们教育孩子,总会告诉孩子你在什么情况下要说什么话,可是什么情况你告诉孩子了吗,除了简单的谢谢,对不起。而古人对孩子的要求从早上起床开始就有了,从吃饭到出门,从回家到睡觉的礼仪都有要求,像《弟子规》、《朱子家训》、《包拯家训》等几大家训无不体现了当时的育儿要求。
诚然,古人育儿之方式成就了许多伟人,现今何必逼儿入深窟呢,小编建议家长们给孩子些童趣吧。